東北網6月4日訊 2007年6月18日,神奇的雪域高原,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西藏日喀則地區迎來了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手捧鮮花、戴上潔白的哈達、聽著充滿神韻的藏戲,26名援藏乾部都在思考『援藏為什麼,在藏乾什麼,離藏留什麼』。
如今3年時光飛馳,『為日喀則人民造福,為黑龍江人民增光』的目標已經實現。正如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日喀則地委書記格桑次仁所說『李海紅同志所率領的這支隊伍,團結、務實,把日喀則當成第二故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日喀則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一組鮮活的數字更能反映第三批援藏工作隊的成績:
第三批援藏項目原計劃實施52個,實際完成援藏項目54個。原計劃投資1.497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657億元。這些資金60%投向基層和農牧區,直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籌資400多萬元,扶持農牧民發展民族手工業,組織評選了日喀則地區首屆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場前景民族手工藝品。出資組織農牧民群眾參加哈洽會、深圳國際禮品博覽會,確實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探索建立增收長效機制。
投資建設了日喀則龍江路、農牧民建築技能培訓基地、地區民政救助站、公安看守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康馬北大荒路、北大荒文化中心、謝通門雙鴨山國土路、文化禮堂廣場,仁布七臺河路、黨政辦公中心等,使受援地發生了顯著地變化。為實現日喀則地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局勢的長治久安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我省援建的日喀則地區農牧民建築技能培訓基地,將於6月10日起培訓第一批農牧民,對拓寬就業渠道,提高農牧民就業競爭能力,切實增加農牧民現金收入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向農牧區傾斜把好事辦實
『惠民工程建姆鄉,上下求索漫磋商,高山崖路渠碧水,荒地裂土潤瓊漿,敢舞倉龍播聖雨,當叫藏胞飲神觴』這首詩是對日喀則地區仁布縣姆鄉夏尤灌區節水配套工程的真實寫照。
巍峨的香巴山下,庫容12.57萬立方米的水庫,可控制灌溉面積5275畝,其中新開荒地2671畝。極大地解決了這裡人多地少,生態環境惡劣問題,給姆鄉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一工程是我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援藏工作要向基層傾斜,向農牧區傾斜』和『援藏項目應突出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這個重點』的指示精神,讓姆鄉夏尤灌區碧水長流,良田千頃,生態良好,百姓樂業的惠民工程。
水庫宛如『天池』般靜靜地躺在香巴山下,站在水庫堤壩上,仁布縣縣長達娃次仁告訴記者,姆鄉現有人口1528人,人均耕地1.7畝。導致該區域農業嚴重滯後的原因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田、林、路等配套設施差,李海紅書記帶人多次來調研,他們充分論證,投資1500多萬元修建的,現在有江新、司馬、香巴、白林四個村受益,人均將增加一畝多地,人均可增收500元左右。
在水庫邊綠油油的飼草地旁,香巴村村委會主任邊巴次仁說起村民受益,滔滔不絕,這新開荒種的600畝飼草地,到今年秋天就可以長到一人多高,村民再也不用冬天翻山越嶺去放牧了。
對於這項工程,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次仁認為,姆鄉水利工程,不僅是援藏工作中一個有益的探索,更是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牧業基礎建設的標志性惠民工程。
立足生態環保為可持續發展盡力
康馬,藏語意為『紅房子』。這裡平均海拔4300米。在康馬縣少崗鄉朗巴村,湍急的康馬河水被引入『北大荒糌粑加工廠』,衝擊水磨來加工特殊的糌粑產品。
據介紹,這裡的糌粑很有名,叫『嘎瑪果日』,是給班禪進貢的產品。以往全是村裡藏族同胞用家庭小作坊生產,產量很低。我省農墾總局對口援建這個縣後,力求以項目建設拉動當地縣域經濟發展,針對當地老百姓認為水磨加工的『嘎瑪果日』好吃又環保的實際,於2008年5月建了500米長的水渠引康馬河水衝擊3個石磨來加工『嘎瑪果日』,總投資160萬元,建造了總面積達430平方米及相關配套設施,並於當年10月竣工。
在現場的我省援藏乾部、康馬縣縣委書記王貴告訴記者,這是我省援藏項目中唯一一個農產品加工項目,現在日喀則地區就認這個『嘎瑪果日』品牌。運行這段時間看,確實是一項既環保又促進農牧民增加現金收入的惠民工程,直接為該村年增加人均收入260多元。
在謝通門縣縣城南出口方向,總投資500萬元,我省援建的謝通門生態防護林裡的46700株楊樹、柳樹、丁香樹長得郁郁蔥蔥。深水井、蓄水池、灌溉管網、圍欄、大門、甬路、涼亭和通鄉公路等基礎設施全部竣工。隨行的援藏乾部、謝通門縣副縣長王清瑞介紹,這裡原來是乾旱沙化荒地,大風天氣,沙塵嚴重影響縣城環境和空氣質量。防護林建成後,能夠阻擋風沙進入縣城。改善縣城生態環境和風沙季節縣城空氣質量。同時,為縣城和周邊群眾提供了休閑活動場所,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發展民族手工藝豐富援藏內涵
日喀則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幅員遼闊,下轄18個縣,這裡人口70萬,佔全自治區人口的四分之一,這裡的藏族傳統手工藝品以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為挖掘和保護日喀則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傳統手工旅游紀念品,增加農牧民收入,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和日喀則地區旅游局共同舉辦了首屆日喀則地區農牧民手工業『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場前景手工制品』評選活動。評選活動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促進了手工業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獲獎者每人都拿到了8000元獎勵,藝人們激動地說:『做了這麼多年的手藝,從沒想到還能拿到這樣的獎勵。』
在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藏刀、唐卡、藏靴、氆氌、六弦琴等民族手工藝品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當地農牧民增收的新渠道。謝通門縣通門鄉皮匠普次,過去只帶了兩個徒弟,每年產值也僅有4萬元,現在民族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拜師學習傳統技藝,現在普次帶了8個徒弟,不僅傳承了後藏文化,更重要的是,群眾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2009年1月6日至2月12日,在哈爾濱市香坊區萬達商場,由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日喀則地區旅游局聯合主辦的『雪域天路、珠峰仙境』——西藏風情展吸引了40餘萬人參觀。活動展出藏族傳統手工藝品100餘件、旅游人文圖片240餘幅、各類文字介紹3萬餘字。活動通過實物、圖片和文字介紹,使內地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文化藝術和旅游資源,宣傳西藏民族手工藝品,促進當地民族手工藝品盡快轉變為旅游商品。
2009年,我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還首次組織日喀則地區經貿代表團參加第20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來自雪域高原的農牧產品、手工藝品、藏藥和旅游產品4大類70多種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先後有20多萬人次到日喀則地區展位參觀,共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萬餘份。展會期間,西藏參會企業和內地還簽訂了許多銷售合同,活動對於宣傳西藏、宣傳日喀則,建設經濟強區、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