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鶴崗老齡化嚴重 社會養老保障壓力劇增
2010-06-30 14:11:54 來源:鶴崗晚報  作者:田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鶴崗6月30日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政府為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將計劃生育列為基本國策,至今30多年來,中國少出生了3億多人口,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時,人口年齡結構也出現了變化。人口老齡化是中國人口發展必須通過的一條峽谷。市老齡委辦公室新近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較之全國、全省,我市老齡化更為嚴重,正面臨著老齡化的嚴峻挑戰。

  我市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調查表明,我市人口老齡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老年人口規模大,高齡化趨勢明顯。據統計,我市現有老年人口15萬,佔人口總數的13.6%,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2.86%)。按照年齡結構分組,(森工、農墾未統計)60-69歲老年人口數為67741人,佔老年人口總數61%;70-79歲老年人口數為31407人,佔老年人口總數28%;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10632人,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1%。根據以上數據,伴隨著我市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也更加明顯,其數量及在老年人口中所佔比重都在迅速上昇。

  二是城鎮人口老齡化高於農村。我市城市老年人口佔老年人口總數的84.6%,農村老年人口佔15.3%。因此,不但要加快城鎮老年人口的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還要重視和提高改善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狀況。

  三是貧困老年人口比重高。我市特困老人、『三無』老人有近2.3萬人(森工、農墾未統計),佔老年人口總數的20%。相當部分老年人收入偏低,甚至是沒有經濟收入,完全要靠子女供養;但因子女下崗,沒有贍養能力,導致生活非常貧困。

  還有,人口老齡化程度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我市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屬於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致使政府應對老齡社會各種挑戰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基礎還比較薄;尚無經濟實力來為老年人提供全覆蓋、高程度的老年人保障;社會福利事業也尚未配套,老齡化的到來必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壓力。


 

  我市面對老齡化的新挑戰

  人口的嚴重老齡化,對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人口老齡化是社會老年撫養系數加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不斷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續上昇,被撫養人口不斷增多,將直接導致撫養系數的提高,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的加重。據統計,1990年我市平均每10.6個工作年齡人口撫養1個老人,2005年是每6.5個工作年齡人口供養1個老人,推算至2015年每3.6個工作年齡人口供養1個老人。這就意味著勞動人口除了為自己生存和發展進行生產勞動的同時,還要負擔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和發展的費用。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使勞動適齡人口的經濟負擔愈加沈重。

  其二是人口老齡化使社會養老保障壓力劇增。我市是在經濟欠發達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絕對數量大,導致社會供養矛盾突出。

  尤其是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重在城鎮,而農村的覆蓋面相對較窄,農村絕大部份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於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隨著高度老齡化的到來,政府、企業、社會都已經感到養老保障方面的壓力正在顯著加大。

  其三,人口老齡化使為老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目前,由於社會轉型,政府職能轉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為老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難以滿足龐大老年人群,特別是迅速增長的『空巢』、高齡和帶病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其四,人口老齡化使完成脫貧任務更加艱巨。我市經濟基礎薄弱,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城市老年人絕大多數享有退休金,但其經濟收入受所在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物價等因素影響較大,生活水平難以提高;農村老年人則主要依靠家庭成員資助生活養老,其生活水平不僅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而且受子女實際供養能力的制約。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利益調整過程中,老年人貧困風險增大。

  其五,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挑戰。我市現行的養老方式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家庭養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齡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未來每個成年人所要負擔的老年人數在增加,一對中年夫婦撫養一名(或兩名)子女,贍養四位或更多老人的情況將會很普遍。即使這些老人在經濟上不需要子女負擔,但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也會成為這些家庭的沈重負擔。因此,加強社會保障和探索新型養老模式是一項緊迫和重大的課題。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