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0日訊 哈爾濱即將到來的『高鐵時代』,不僅意味著交通速度的大幅提昇,更是一次交通理念的革新。
『零換乘』串起包括高鐵、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在內的七種交通方式,讓市民在最小的步行范圍內自由切換;『智能交通系統』即時發布交通狀況信息,讓駕駛員隨時能從離身邊最近的液晶導示牌上了解周邊道路的擁堵情況,選擇行駛路線;『步行空中廊道』連通哈西核心區所有的寫字樓、商業場所,讓時尚的冰城女孩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可以穿絲襪逛街……
在以西客站為核心的哈西新區規劃中,全新的建設理念清晰描繪出便捷舒適的現代化生活圖景。
所有這些歸結到一點,就是『以人為本』。
通過合理組織西客站、長途客運站、地鐵站、公交換乘中心等立體交通資源,未來的哈西區域交通系統將建設成為低能耗、高智能、人本化的城市交通樞紐。
僅僅靠規模的『大』,並不能有效解決客流的迅速疏散,反倒增加了旅客切換交通方式的耗時。『零換乘』就是針對這一矛盾找到的破解之道
作為集高速鐵路、地鐵換乘中心、公交換乘中心、長途客運中心等匯集一體的現代交通樞紐,西客站的『大』有目共睹。
按照哈爾濱鐵路客運系統『兩主兩輔』的布局,哈爾濱西客站為哈爾濱市主要客運車站,設計規模為18臺22線,站房面積7萬平方米,旅客發送量建成初期約為1000萬人次,2030年可達3135萬人次。
哈爾濱西客站建設工程主要包括:主站房、動車運用所和走行線等主體建設工程,地鐵支線、兩個站前廣場、長途客運中心、公交換乘中心等附屬配套設施。西客站核心區需同步完成40條(段)共60餘公裡的規劃道路建設,將於2011年前竣工投入使用。
建成後的西客站將是東北三省最大的火車站,也是迄今為止哈市最大的單體建築,僅站前東西兩個廣場的面積就近30萬平方米,相當於42個標准足球場的大小,是全國最大的站前廣場之一,日接待旅客可達8萬人。
『僅僅靠「大」,並不能有效解決客流的迅速疏散,反倒增加了旅客切換交通方式的耗時。』哈爾濱哈西老工業區改造建設投資公司總經理王立奇說:『西客站集中了高鐵、地鐵、長途客運、公交、出租車、BRT(快速公交)、社會車輛等七種交通方式,未來還將開設機場聯運線路,如何讓這些交通方式實現最便捷的對接,采用「零換乘」的理念進行規劃組織纔是最佳的選擇。』
『所謂「零換乘」,就是在最短的步行范圍內實現城市各種交通方式的切換。』王立奇說,『通過合理地安排好人、車流線路的關系,可以分散人流的衝力和人流與車流交叉的矛盾,並且將公交停車場、出租車停車場、社會車輛停車場等設施合理布置,與市政道路相連接,使得動態交通各行其道,靜態交通各得其所,步行空間安全通暢,中轉旅客可以順利進入長途客運站,進入市區的旅客可以便捷地搭乘公交車或出租車。』
根據規劃,西客站廣場地下三、四層預留了十字交叉的兩條地鐵線;地下二層為出站平臺,通過水平傳送步梯與客運中心相通;地下一層為入站平臺,直通設在廣場地下一層的出租車和社會車輛停車場,地面一層為步行廣場,兩側為公交和旅游大巴站臺。這樣一來,各種交通方式互不乾擾,形成了以旅客為中心的便捷切換。
『這種立體交通布局使哈西客運交通樞紐工程與哈西客站、地鐵節點站緊密銜接、互動集成,實現了高鐵、地鐵、公交、長途「零換乘」。地鐵線路穿行其間,下車不用出站臺就能坐上長途客車回家,便捷、順暢的「一條龍」出行流程將在哈西客站地區成為現實。』王立奇說。
『感知冰城,智慧哈西』。作為全國物聯網試點城區,以『智能交通系統』為標志的哈西新區將徹底告別傳統火車站地區的擁堵
前不久,哈西老工業區改造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移動哈爾濱分公司舉行無線哈西信息化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哈西成為哈爾濱首個TD無線城市新區。
作為全國物聯網試點城區,這一合作協議的簽訂標志著『感知冰城,智慧哈西』建設的起步。不久的將來,哈西將成為『數字化、無線化、智能化、物聯化』的智能城區。
哈西地區將重點建設基礎網絡、電子信息化辦公、交通信息監控等幾大核心設施,通過運用物聯網、TD-SCDMA等新興無線信息化技術,推動交通運輸、環境監控、治安管理等市民最為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的解決。
『火車站是一座城市人流、交通、商業最密集的地區,在人們印象中,交通擁堵似乎已成為傳統火車站的一個揮之不去的記號。』王立奇說,『而未來的西客站將通過高科技的智能化管理,徹底顛覆這一印象。』
據王立奇介紹,目前哈西地區正在建設一座信息指揮中心,這相當於哈西地區的『CPU』,所有交通信息和指令都將在這裡匯總、發布。今後,哈西城區的街道、公共場所會遍布『液晶指示牌』,隨時通報交通信息。並且,哈西地區將實現高速寬帶無線網絡的全覆蓋,手機、電腦可隨時無線上網接收交通信息。
『舉例來說,一位旅客剛一出高鐵就會在出站大廳了解到外面有多少輛出租車在等候,有哪幾條線路的公交車可供選擇;一位接站的司機進停車場之前就會了解還有多少個空車位,最近的是哪一個;一位行駛中的駕駛員隨時能從離身邊最近的液晶導示牌上了解周邊道路的擁堵情況,選擇行駛路線……』
人本化的交通體系更體現在細節中,哈西交通規劃的每個局部都經過仔細推敲,力求完美
目前,哈西已經聘請國際著名交通設計企業德國布萊納公司,正在制作整個地區的動靜態交通組織規劃。
根據規劃,西客站地區將構建以『一樞紐、一通道』為核心的網格狀路網交通體系,其中主乾街路寬度達到60米,路網的承載能力將可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一樞紐』即高速鐵路、地鐵換乘中心、公交換乘中心、長途客運中心等匯集一體的哈西客站現代交通樞紐。
『一通道』即以西客站為軸點,依托高鐵、地鐵、BRT、城市快速路形成的綠色客運通道,向南連接都市圈層外的鄉鎮,向北聯系建成區的城市中心區。
由城鄉路、站前大街、哈爾濱大街、中興街、哈西大街等骨乾街路構成的網格狀路網體系,構建形成西客站地區四通八達、快速輸送、高效便捷的路網骨架。
『在西客站廣場的交通組織上,我們幾易其稿,最終纔定下目前的方案。』哈西客站地區建設辦公室規劃處處長段毅說,『在武漢新火車站考察時,我們發現其與客運站相距較遠,給旅客換乘帶來不便,就相應地調整了我們的方案,在地下二層設立了一個火車站與客運站互通的通道,並配建了機場候機廳纔有的水平傳送步梯。』
『就連出站口的選擇,設計者也都煞費苦心,』段毅說,『西客站的出站平臺原設計為地面一層,後來考慮到換乘的方便,改在了地下二層,這也使得哈爾濱冬季嚴寒天氣對旅客的影響被降低到最小。』
哈西新區還有一個宏大的構想,就是借鑒加拿大、美國等北美國家的城市建設經驗,在西客站核心地區構建一條『步行空中廊道』,連通周邊的寫字樓、商場等室內功能區,整個廊道配備空調系統,這樣,即使是冬季,人們只穿一件單衣也可逛街了。
據介紹,未來哈西新區的公交候車亭也將讓人耳目一新:考慮到西客站周邊地區人流高度密集的實際,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將在核心區域主乾道路兩側配套建設一批集小型超市、報刊亭、早餐亭、電話亭、治安亭、休閑觀景亭、公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服務綜合體式候車亭。
『這種候車亭采用模塊設計,可自由組合。同時,在建築造型上,凸顯歐陸風情的文化品位,與街路綠化景觀相配合,形成「紅花綠樹相掩映、亭臺小品綴其間」的環境效果。』段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