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開啟了有中國特色的人口和計劃生育道路。今天,我們紀念《公開信》發表30周年,回顧和總結人口計生工作的發展歷程,要認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更加堅定做好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心,進一步推進我省人口計生事業的發展。
一、《公開信》開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計生道路
《公開信》全面深刻地闡述了控制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指明了解決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基本矛盾的道路,使我國人口計生工作步入了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省始終堅持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開創了人口和計生工作的新局面。30年來,我省累計少出生人口達1000萬,成為全國較早進入較低生育水平的省份之一,一些重要指標處於全國領先水平,人口素質大幅度提昇,為全國低生育水平的穩定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做好新形勢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任重道遠
一是隨著人口數量的持續慣性增長,人口素質、結構、分布等要素相互交織,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越來越復雜。『十二五』期間,全國預計淨增人口4000萬左右,我省也呈現慣性增長勢頭,生育旺盛期、生育峰值年齡婦女將達到最大數量,符合照顧生育二孩家庭繼續增加,政策內生育水平有所提高。本世紀上半葉,我省將迎來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和流動人口四大高峰。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特別是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資源供應等方面緊張狀況將長期存在。
二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人口增長,自然資源日趨緊缺,有些資源已接近承載極限。我省作為資源大省,也出現了資源急劇萎縮,甚至個別資源枯竭的情況,人均佔有資源數量減少和人均資源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凸現,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是隨著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步伐加快,人口計生任務日益艱巨。一些群眾特別是部分農村群眾要求多生、生男孩的願望仍比較強烈,增加了計生工作的難度;人口計生工作思路和方法需進一步轉變,人口計生事業發展水平與科學發展、民生改善、社會轉型等方面不適應的情況比較突出;一些地方人口計生工作有所放松,認識和重視程度有所下降,最明顯的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了,而兌現一些特定人群的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卻困難了;抓計劃生育工作路數較為熟悉,而抓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就感到力不從心。
三、堅定不移地落實好解決人口問題的各項工作
『十二五』時期,全省要繼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道路,堅持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各要素之間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兩個統籌』發展。
一要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把穩定低生育水平作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進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前提條件。將農村、城鄉結合部、城市封閉社區等作為重點區域,大力宣傳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科學制定、逐級落實人口控制指導計劃,嚴肅查處違法生育行為,確保生育公平和低生育水平穩定,努力實現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人口總量控制在3934萬以內的工作目標。
二要努力提昇人口素質。要建立出生缺陷監測網絡,推進出生缺陷乾預工程建設和生殖健康促進計劃。人口計生服務機構與醫療保健機構要密切配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嬰幼兒早期教育,加強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以構建學習型和創新型社會為先導,實施科教興省和人纔強省戰略,加快人力資源質量轉型,推動人口素質全面提高。
三要改善人口結構。建立黨政負責、部門配合、群眾參與、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理機制,完善預防和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昇高的科學管理和服務體系,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創造平等受教育、就業、晉昇等機會,依法保障婦女兒童的權益;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積極發展老齡服務業,探索建立老年服務志願者、照料儲蓄、長期護理保險等社會化服務制度,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在衛生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要。
四要引導人口合理分布。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要求,依據人口功能區規劃,對人口遷移和有序流動實施政策引導,促進其合理分布。將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管理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將進城務工人員逐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相關部門要研究解決流動人口就業、就醫、定居、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問題,在為其辦理經商、務工、購房、租房、社會保障等手續時做好信息采集,實現與人口計生部門信息共享。
五要全面實施惠家工程。省委、省政府已經將實施惠家工程納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注重利益導向,不斷完善計生家庭獎勵優待政策;注重服務關懷,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宣傳倡導,努力建設新型人口文化,通過提昇人口發展質量和家庭發展能力,進一步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