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社交恐懼癥』患者5年增4倍 『80後』『90後』佔一半
2010-10-11 11:01:2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智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1日訊 最近,有一個新名詞開始流行,那就是『社交恐懼癥』。一項調查顯示,社交恐懼癥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僅次於抑郁癥和焦慮癥。日前,記者在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了解到,據該門診統計,目前,該院每月能接診約800名心理疾病患者,而患有社交恐懼癥的患者就佔了三成,並呈低齡化發展。

  A 20歲成『宅男』

  8日上午,一位長相俊朗的男孩走進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他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閑T恤,腳穿一雙白色運動鞋,整個人顯得很陽光,但他一直低著頭,一言不發。這名男孩叫小光(化名),是由媽媽陪著來看病的。小光媽媽講,小光今年20歲了,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從小學開始,小光就害怕與人交流,一直沒有朋友。起初,小光媽媽認為他只是性格內向,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光的這種『內向』性格愈演愈烈,一見陌生人就緊張,說話時也不敢看別人的眼睛。由於害怕和陌生人接觸,現在小光成了名符其實的『宅男』,從職校畢業已經在家『宅』了近四年。他每天只是在家呆著,哪兒也不去,整個人也顯得木訥笨拙,無法正常生活工作。聽到媽媽在談論他,記者發現,小光突然抬起頭,嘴脣顫動,紅著臉,結結巴巴地說:『你,你,你不說行不行?』當記者隨他聲音看他時,他又『害羞』地低下了頭。經檢查,小光被確診為『社交恐懼癥』。

  B社交恐懼癥5年增4倍

  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的張磊晶主任介紹,該院目前每月能接診約800名患者,而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就佔了三成,超過200人次,比照2005年每月患有社交恐懼癥的50人至少增4倍。張主任講,以往來看社交恐懼癥的患者大多是40、50歲的中年人,他們大多是單位中的技術骨乾,由於工作出色走上領導崗位,但不善言談,無法與下屬溝通。然而近幾年,患者群產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每月接診的200餘名患有社交恐懼癥的患者中,『80後』、『90後』的年輕患者就佔了一半。

  C『社交恐懼癥』就診率不足10%

  張磊晶講,由於一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家長的溺愛中,把孩子困在封閉的『蛋殼』裡。他們不容易適應社會,抗挫折能力幾乎為零,每碰到問題就容易退縮。他講,一般社交恐懼癥都與童年的經歷或教育不當有關。曾有一位患者童年時由於父母一直將他寄養在姥姥家。結果姥姥並不喜歡他,並經常訓斥他,導至他從上初中起就不敢與陌生人溝通,十多年了,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另外,由於網絡的興起,使很多孩子在網絡上可以有自己的空間,宣泄情感,反而在現實中迷失,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是孩子們患上『社交恐懼癥』的另一個原因。

  張磊晶講,雖然目前來醫院看『性格內向』問題的患者每年增加,但這些患者基本都是已經出現影響正常生活的問題後,由家屬『強迫』著來看病的。很多家屬曾對他說:『大夫,這孩子沒什麼大事,就是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與人說話!』大部分家長並不認為社交障礙是一種病。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患有『社交恐懼癥』主動來醫院就診治療的患者,不足10%,更多的患者仍在社會上,其自身和家庭都承受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張主任介紹,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一般性格暴躁,看問題角度偏激,嚴重者會產生暴力傾向。其實,他們渴望與人交流,但由於缺乏相關的鍛煉,一旦失敗後便不敢再次嘗試,害怕與人交往,致使病情嚴重。

  張主任講,『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交往的空間有限,作為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還要主動創造一些環境增加孩子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社交。』同時,張磊晶提醒父母們,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恐懼癥』的傾向,應及早諮詢治療。家長平時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舉止和言語,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以防止『社交恐懼癥』的出現。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