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2日訊 雖說剛入冬,可雪城人項目建設的熱乎勁根本沒減,就像上了發條的機器。拿9月28日市區25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竣工來說,在當天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雪城人不僅收獲了累累碩果,同時也在為明年的項目建設播種無限的希望。
追趕跨越方興未艾,大項目建設熱度不減。截至9月末,雪城年初確定的260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中,171個項目實現開復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60.6億元,分別完成計劃開復工項目的84.2%和63.8%。
這麼多大項目紛至牡丹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園區建設。沿哈爾濱至牡丹江到綏芬河和東寧,再延伸至俄羅斯,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上的13個境內外園區,『串』起了一個個珍珠般的大項目,讓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這條『珍珠鏈』熠熠生輝。
一個壯大市本級的『經濟特區』
5月17日,總投資16億元的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北方工業園風電裝備項目在開發區開工奠基; 6月1日,投資4.1億元的國際會展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項目全面開工建設;7月8日,總投資25億元的東旭集團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簽約落戶開發區……
牡丹江對俄經濟開發區今年的大項目建設,讓人不禁想起開發區『十一五』以來一幅幅令人激動的畫面:2006年開發區5個項目集中開工建設;2007年開發區7個大項目舉行開工奠基儀式;2009年,開發區引進的15個重點項目正式開工、開業。
牡丹江對俄經濟開發區,因為是我市市本級財源建設和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所以也被許多人稱之為牡丹江的『經濟特區』。這個『經濟特區』成立於2006年1月,是在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對俄貿易工業園區和江南新城區基礎上整合而成的。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目前開發區市政建設已初具規模,新區功能日趨完善,已初步形成了電子、木業、機械、化工等產業雛形,一批戰略投資者相繼在此落戶。
2010年,是開發區有史以來拆遷量最大、困難最多、政策影響最復雜的一年。開發區不僅在重點項目建設上實現了新突破,而且還在調規擴區、項目融資、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破解了種種難題:
7月1日,開發區財稅體制運行。此舉將大大提高開發區招商引資、投融資、償還貸款等方面的能力,對開發區實現快發展、大發展起到拉動作用;
6月中旬,開發區委托有關單位重新編制江南新區總體概念規劃、核心區域城市設計,目前開發區正在編制樺林·五林工業園區項目可研。編制的新規劃將為我市實現完善江南新區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承接產業項目能力的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開發區提出江南新區將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電子信息等高新產業,使之成為開發區經濟發展的新支柱產業,打造會展經濟中心區、商貿中心區、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區『三個中心區』。圍繞著這個目標,開發區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年初以來,開發區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土地經營管理,土地收益不斷提高,開發區基礎建設有了新變化……
『爭取到2015年,開發區初步建成休閑宜居的現代化新區、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核心區、東北亞進出口加工基地,成為牽動牡丹江追趕跨越發展的增長極。』開發區有關人士說。
六個錯位發展的增長極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內牡丹江段7個境內工業園區已入駐企業53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2家。
這7個境內工業園區,除了牡丹江對俄經濟開發區,還有其他六縣(市)的6個園區。隨著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建設昇級為省級戰略後,6縣(市)的6個園區將成為全市經濟發展和財源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那麼這些園區如何實現錯位發展?如何實現聯動發展?
從經濟一體化角度看,建設沿邊開放先導區與招商引資、吸引戰略投資者以及旅游、會展、商貿、機電加工等方面都有關。這就需要各個園區站在建設大牡丹江的高度,拉開工、農、商、貿及旅游業的全面發展框架。需要市區及各縣(市)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一體化和錯位發展,從而形成沿邊開放先導區的支橕體系。
2008年,我市成立了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領導小組,這個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領導加工區牡丹江區域的建設工作,研究制定重大方針政策,統籌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同時,我市還組建了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辦公室,突出對加工區牡丹江區域發展建設的規劃、指導、協調、監督和服務職能。加工區辦公室在加工區領導小組領導下,對6縣(市)開發區實行統分結合、雙重管理的領導體制。
2009年10月16日召開的市委常委會,任命了6縣(市)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兼任加工區辦公室副主任。至此,加工區辦公室領導班子已經配齊,職能科室人員到位。加工區辦公室將按照《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發展規劃》要求,合理規劃、統一布局,全面建設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樣的管理體制徹底結束了以往職責不清,多頭管理的問題,今後加工區將成一個政令通達,上下一體的整體,這對加工區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於各園區今後的發展,市委書記徐廣國在市委十屆十四次全會上更是提出明確要求:全市要推動海林、穆棱兩個園區提檔昇級,鼓勵其他縣(市)通過飛地經濟、園區合作、場縣共建等形式,闢建特色園區,形成縣縣有園區、區區有特色,相互聯動、錯位發展的整體格局。
六個開拓俄羅斯市場的載體
牡丹江的最大優勢就是區位優勢。
要想讓這個區位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牡丹江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在全國對俄開放中牡丹江能做什麼;二是在與俄能源、資源的合作上牡丹江可以做什麼,這正是我市提出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的內涵。
牡丹江市是傳統的對俄邊貿地區,但多年來我市仍沒有徹底擺脫『過路財神』的角色。結合俄羅斯遠東及我市的具體情況,我市決定走一條創新之路--依托境外園區及企業,拓展境外加工制造、森林采伐、礦產資源采掘、房地產開發、種養業等領域合作,從而形成內外園區互動、進出口加工並重、各產業齊頭並進的對外經貿發展格局。從省和國家層面看,這種格局極大豐富了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
境外園區對於破解中俄貿易合作瓶頸和提昇產業層次,提供了新的途徑。目前,我市共有6個境外園區,入駐的39家企業已經投資21億元。在多年貿易實踐中,境外園區創建出『境內半成品—出口低關稅—境外成品銷售』模式。這種模式是國內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一種新探索,通過這種模式,可有效規避俄羅斯『灰色清關』、『禁商令』和歐美貿易壁壘,為國內企業『走出去』提供有效的載體和平臺。
比如說,烏蘇裡斯克園區中的鞋類生產企業都在俄注冊商標,生產運輸銷售程序均符合俄羅斯的法律、法規,完全不受打擊『灰色清關』政策的影響,有效規避了風險。入駐園區企業主要采取國內生產半成品,半成品出口到俄羅斯園區,在境外再加工成成品銷售。
此外,在境外園區建廠,還能大大減少運輸費用,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仍以制鞋為例,原來每節火車能裝載12000雙成品鞋,每雙鞋的通關運輸成本約合10美元。現在出口半成品到俄境內加工,每車能裝運半成品鞋30000雙左右,每雙鞋的清關運輸成本在1美元左右,這樣就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能縮短運輸到俄羅斯市場三分之二時間,為企業佔領市場搶佔了時機、商機。
最重要的是,境外園區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境內外產業聯動發展上。境外園區不僅可促進境外境內產業集聚和聯動發展,還將推動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的建設速度,助推我市構建『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為我市搶佔中國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制高點,最終闢建中俄跨境經貿合作區和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積累新經驗。
13個園區是大項目的載體,13個園區是新的經濟增長極,13個園區更是我市實現『十二五』宏偉目標的有力支橕。如今,我市上下正按照『通過打造支柱企業集群、加快企業向產業帶和園區集聚集中,推動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轉變』的要求,全力建設好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上的13個境內外園區,讓它們更好地為我市新的追趕跨越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