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1月18日訊 近來,記者先後接到市民投訴稱,花200多元在某店購買的知名品牌西服,當時購買時店家稱打折促銷,且看上去西服襯裡印的標志長像輪廓都跟名牌差不多,就連開的票子上都有相關標識,可是回家仔細對照國際品牌後纔發現不對勁,雖然標志圖像差不多,但英文部分根本就是拼音縮寫,這像模像樣的服裝壓根就是傍名牌。
昨日上午,記者隨機采訪了我市一些大小商場服飾經銷商後發現,傍名牌現象並不鮮見。尤其是國際名牌,少個英文字母,C換成D,M換成N等,中文的名牌偷梁換柱,有些『品牌』商品名稱的前綴後綴不同,看似同一商品,其實生產廠家根本不同。食品中『西瓜太郎』果凍又多了個『弟弟』『西瓜三郎』,『雕牌』肥皂有『周住』相伴,『杉杉』西服不知何時與『彬彬』西服等名,某某BOOS或BOOS某某在某大商場裡有國際品牌的風范,
據龍沙工商分局新大路工商所介紹,傍名牌商標與名牌商標姿態造型近似,足以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傍名牌』者一般是在原來名牌的基礎上稍微作一些改動,但目的肯定是讓消費者對原來的品牌有一定聯想,以此造成消費者認知上的混淆。工商人員提醒消費者,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的自主設計水平不高,只能靠抄襲一些名牌首飾的設計度日。這樣雖能獲一時暴利,但卻很難有長遠發展。消費者購買時要認清認准品牌,避免後悔上當。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