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中小學生用網絡語言寫作文 語文老師大呼看不懂
2010-11-21 09:11:1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黃晏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1日訊 如今,網絡語言已不再局限於互聯網上的交流,而是被大量『移植』到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中小學生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網絡語言,寫作文時也使用網絡語言。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們過多、隨意地將網絡語言使用在日記和作文中,對於正處在學習階段孩子們的漢語言學習以及將來在中考、高考的作文中都是有害無益。

  現象:網絡語言作文令人費解

  前不久,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在學生的一篇作文中發現了大量讓她看不懂的語言。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上個星期天,我的GG帶著他的「恐龍」GF在100玩,GG的GF一個勁地對我PMP,那「醬紫」就像我們認識很久了……』,她說,現在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打pp(打屁股)、拍磚(批評、點評)、菜鳥(新手)、油墨(幽默)、果醬(過獎)之類的網絡語言經常會出現在學生的作文和日記裡,搞得老師一頭霧水。

  南崗區某小學5年級的一位班主任老師也有同感,她在為學生們批改作文時發現,班上幾乎有一半的同學都或多或少地在作文裡加入了網絡詞匯。道外區某中學一位語文教師說,中小學生正在處於學習母語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讓他們過多接觸網絡語言和網絡上的一些游戲,對今後掌握漢語規范及正確使用漢語都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


 

  專家:作文中不宜用網絡語言

  據了解,目前全國統一語文教學大綱中,沒有明文規定高考作文中不能使用網絡語言,而是要求作文語言通順,用詞貼切,文句有表現力。對此一些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認為,雖然考試大綱裡沒有作出不能使用網絡語言的硬性規定,但還是盡量不要在中考、高考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因為這樣容易造成歧義,很有可能被扣分。

  76中學的語文教師楊燕說,必須引導學生養成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好習慣。因為傳統語言展現的是中國燦爛的文化,應該傳承,特別是學生正處於一個學習的、尚未成熟的年齡段,對新鮮事物缺少鑒別和判斷能力,如果僅僅是因為好玩、追求時髦而盲目追捧網絡詞匯,學生就極有可能養成不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將來在昇學考試作文時可能會因此吃虧。

  網絡語言,按照社會語言學的術語來說,屬於一種社會方言。社會方言與地域方言不同,它是特定社會群體約定俗成,自我確認,互相認同的標志,是特定群體之間使用的交際工具。佳文學校的欒明劍老師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尚未發展成熟的語言符號,如應用到書面上,會對學生產生一定不良影響,青少年過多上網並大量使用網絡語言,對於正在學習母語的孩子們的成長來說不但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會令學生今後正確掌握漢語的語法規則和修辭方式產生不良影響。

  網語:有待被專家和公眾認可

  一些教育專家指出,網絡上出現的新詞、語言以及語法形式等是語言文字發展的現實,但其發展和成熟需要一個約定俗成、循序漸進、逐漸成熟並被社會普遍認可、被公眾所接受的過程。這些新出現的詞語隨意性很大、流行面很小,並未得到社會的認同;有的詞語並不健康,有些甚至低俗;有的則完全違背漢語言的基本規范,破壞和擾亂了漢語的基本語法系統,容易對未成年人造成誤導。好的文章應該語句、文字都很規范,文筆流暢,讀後讓人賞心悅目,而不是由一些數字、代碼和網語組成的句子。

  專家指出,作為社會方言的網絡語言盡管可以存在,但是它的應用范圍就是應該控制在特定的網絡空間。要進入大眾語言環境,應持謹慎態度,更不應該出現在中小學生的作文中。在青少年中應該力求使用標准規范的語言文字,特別在書寫形式上應拒絕隨意網絡化,而網絡語言尤其書寫形式如果要進入共同體語言文字,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這種篩選既需要專家學者的甄別把關,也需經時間的檢驗和淘汰。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