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扶貧助困 牡丹江市『十一五』民政工作回望
2010-11-25 14:05:24 來源:東北網-牡丹江晨報  作者:周志丹 於海波 馬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牡丹江11月25日訊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期間,我市市委、市政府將城鄉低保和社會救助工作列入對各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內容,並把城鄉低保提標擴面作為市委、市政府的『利民實事』,全力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這五年,是城鄉低保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日趨完善的五年,是受益困難群眾逐年擴大的五年,也是保障標准和補助標准大幅提昇的五年。這張處處著情於『民生』和社會保障的救助網,正在逐步成為社會和諧的『安全網』,書寫出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生活救助,築起保障安全網

  低保救助,是為困難群體築起的基本生活的最後一道保障線。五年來,我市城鄉低保救助標准連續提高,城市低保標准由5年前的月人均120元,增長到現在的月人均286元;農村低保標准由年人均683元,增長到現在的年人均1320元。我市還連續兩年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准,集中供養標准達到年人均2400元,分散供養標准達到年人均1800元,並不斷提高對『三無』人員、老年人、未成年人、重殘人員等特殊困難人員的救助標准。目前,我市已逐步建立了低保標准自然增長機制,城鄉困難居民基本生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增長。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我市還為低保對象不定期發放了物價補貼。五年來,我市已發放城鄉低保資金11億餘元,發放五保資金8983萬元,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近22萬名城鄉特困居民,被納入低保,獲得救助。

  專項救助,為困難家庭橕起一片天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加快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步伐。『十一五』期間,我市加大了對城鄉低保對象的救助力度,從單一的城鄉低保救助制度,發展到包括醫療、住房、教育、喪葬、臨時救助、取暖、法律援助等多方位、多項目、兼顧城鄉、惠及所有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安全網』。

  白血病、惡性腫瘤……這些重大疾病在吞噬著生命的同時,也吞噬著一個家庭。『十一五』期間,我市下發的《牡丹江市城鄉醫療救助辦法》拉開了我市對困難群眾實施醫療救助的帷幕,從此,我市低保、『三無』、『五保』、優撫等對象,均能得到實時醫療救助。近年來,共有500多名大病患者得到資助,資助金額200多萬元。

  對困難群眾的住房救助也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十一五』期間,我市把廉租住房實物配租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之一,為城市低保家庭中的無房戶解決廉租住房510套。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為了讓低保家庭子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我市推出彩虹就學制度,讓城鄉低保家庭子女在接受義務教育期間,享受學雜費減免待遇,同時對家庭中有義務教育子女每月加發救助金。我市還出臺辦法,使全市城鄉低保家庭子女在牡丹江大學和牡丹江技師學院,享受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等方面資助。幾年來,共有千餘名低保家庭子女獲此資助。改善生活困難群體的生活,我市連續五年共投入1300萬元,在元旦和春節期間,開展了百萬價格救助活動。

  此外,我市還出臺政策,從取暖、喪葬等方面,給予低保對象救助。

  福利事業,快步走向社會化

  社會福利事業,事關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孤殘兒童幸福生活、遭遇突發變故的居民得到適時救助。『十一五』期間,我市先後制定出臺了《牡丹江市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若乾意見》、《牡丹江市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實施細則》等40餘項規定性文件,並制定了20多項配套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國辦的福利機構為示范,民辦福利機構為補充,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居家養老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網絡。現在,我市的各種公共福利服務設施都得到加強和改善,『三無老人』和孤殘兒童等特殊群體的基本權益得到較好維護和保障,各項社會福利制度日趨完善。全市各類老年福利機構已由2006年的81家增加到2010年的130家,分布的地點可輻射市區及周邊地區,可承擔的養老能力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全面滿足了我市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等物質文化需要。

  讓孤殘兒童更好地進行康復訓練,健康成長,我市也以『明天計劃』和『藍天計劃』為契機,建立健全了康復、教育、家庭寄養、臨時庇護等九大中心,並把殘疾兒童康復訓練服務延伸到社區,為殘疾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無償服務,定期派專業人員深入社區對家長進行培訓,指導殘兒康復訓練。

  給『三無』人員、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有效的醫療救助,我市投資3670萬元建成了市慈善醫院,增加為城鄉特困群體、城市低保對象、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公益性醫療和護理服務的職能,收治了大量城鄉特困群體、城市低保對象和流浪乞討人員中的精神病患者。

  『十一五』期間,我市還通過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讓更多的困難群眾得到救助。五年來,我市累計籌集慈善資金4000餘萬元,其中,發放慈善救助資金500餘萬元,救助特困群眾5000餘名;為汶川、玉樹、舟曲等地震災區捐款3300多萬元。各縣(市)區慈善協會組織日益健全,全市已建成慈善超市48個,救助困難群眾13萬人次,發放各類救助物資折合人民幣600多萬元。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為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實際問題,我市成立了志願愛心幫扶協會,協會成立至今共籌集善款1300餘萬元。通過實施專項救助、集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形式,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對困難群眾的長效救助機制。

  改善民生的每一小步,都是邁向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一大步。這一串串數字,連著百姓生活,提昇著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