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8日訊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十一五』期間,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全市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城市人居環境和民生明顯改善,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700億
五年來,我市經濟實力大幅提昇,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700億元,年均增長13.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400美元,年均增長18.1%;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達到224億元,年均增長18.8%;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預計達到2650億元,年均增長3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長18.1%。
現代服務業成拉動經濟主要動力
我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截至『十一五』末,全市三次產業實現增加值預計分別達到444億元、1406億元和185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16.4?35.3?48.3調整為12?38?50,經濟增長由過去主要依靠工業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現代農業建設效果顯著,糧食生產能力大幅度提昇,畜牧業佔農業比重預計提高到47.5%。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石化四大主導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550億元,佔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達到83%以上。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金融、現代物流、旅游、服務外包等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吸納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3%,被國家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不斷擴大城市發展空間
我市始終堅持『大哈爾濱』理念,不斷擴大城市發展空間。『十一五』期間,通過調整行政區劃,實現呼蘭、阿城撤縣變區,市區面積達到7086平方公裡。啟動實施了『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發展戰略,構建了以松花江為綱、『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的城市發展格局,通過北國水城、科技新城、工業新城建設,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
修路建橋全面改造城鄉基礎設施
『十一五』期間,啟動了哈大客運專線、哈西客站、哈大齊城際客運專線,哈同高速、哈肇路、訥雞公路等一批乾線公路建成通車;大頂子山航站樞紐工程投入使用,改變了松花江的水環境景觀;建成兩座城區跨松花江大橋,地鐵一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對120餘條道路進行了結構昇級改造;磨盤山供水工程全線竣工,『三溝一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啟動,群力、平房、信義污水處理廠通水運行,城市氣源轉換全面完成。結合新農村建設,新建農村公路14396公裡,建成水庫188座、大型機電井2.2萬眼,農村飲水安全率達到59.3%;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133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30萬臺,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8.8%;造林12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
空氣優良天數達到環保模范城標准
『十一五』期間,我市啟動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建設,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243個,『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工程取得階段性進展,全市新增綠地面積2487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市區空氣優良天數首次達到環保模范城標准,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1%,可以完成國家和省『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1726戶國企實現改制
『十一五』期間,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1726戶國企實現改制,企辦學校、醫院、分離移交任務全部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順利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審批制度取得重大進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同時,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加快發展,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截至『十一五』末,我市已與30個國外城市建立友好關系,與18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聯系,五年實際利用外資預計達到27.13億美元,累計進出口貿易額預計達到163.73億美元,年均增長15.6%。
累計城鎮新增就業預計達到53萬人
我市始終堅持民生優先,不斷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十一五』期間,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截至『十一五』末,累計城鎮新增就業預計達到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7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年均增幅分別達到11.7%和13.2%;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分別提高到98%和8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四點五以內,並成功舉辦第24屆『大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