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娛樂文化圖片
搜 索
阿城國寶級摩崖石刻面臨『自然消亡』(圖)
2010-12-09 11:02:1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亞溝摩崖石刻,歷經千年仍可辨。其中右邊一幅十分清晰,圖中人物頭戴盔帽,足著尖頭靴,手執短仗,左腿盤回端坐。盡管穿越千年,人像面部依然栩栩如生,神情威武。不過,左邊一幅如今只能依稀辨其輪廓。石壁上水流痕跡明顯,有些地方已經侵蝕成細溝。據文保人員介紹,『1987年前後左邊人像還很清晰,現在已經很模糊了。』

  東北網12月9日訊 在阿城區亞溝鎮的石人山,兩幅石刻人像靜靜地矗立在石崖岩壁上……旁邊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地說明著它們非凡的身份———『亞溝石刻圖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盡管文保部門近年來采取了修建保護亭、文管員巡查等多種保護措施,但千百年的自然風化和水流侵蝕,仍令我市唯一一處古代摩崖石刻遺跡面臨『自然消亡』的危機。近日,記者隨同阿城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赴實地勘察石刻遺跡保護情況。同時,文保部門提出的一份『搶救計劃』也已上報國家文物局……


 

  22年前成國家重點文物

  近日,記者隨阿城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來到位於阿城區亞溝鎮的石人山。石人山北臨阿什河支流玉泉河,南臨砬子溝水庫,屬於張廣纔嶺西部邊緣的潛山丘陵地帶。穿過百餘米的崎嶇山路,石崖保護亭上『亞溝石刻』四個醒目的大字赫然可見。記者在石刻人像前看到,兩幅石刻均依岩壁原始弧度自然刻畫而成(見上圖)。

  據文保人員孫廣志介紹,兩幅人像相傳有近千年歷史,1982年成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為了保護石刻遺跡,文保部門建立了保護亭,立了保護碑,設了護欄。孫廣志說,作為文保人員,他也定期到此巡查。但是,山間風吹水流影響依然嚴重,加上保護亭出現透水等問題,近年來石刻正面臨『自然消亡』。文保人員王忠山表示,歷史文物具有不可修復性,一旦損壞、消亡,將無法挽回。

  學者:石刻象征金代帝後

  據阿城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韓鋒介紹,亞溝石刻圖像是全國范圍內迄今發現的最為形象和生動的金代摩崖石刻之一。作為『實體』存在的不可移動文物,石刻所表現的內容也可能更接近千年前的歷史『真相』。

  韓所長告訴記者,經過專家多年研究判斷,這兩幅石刻為金代女真人形象,其刻鑿年代可能為金代初期定都上京會寧府(今阿城區)時期,圖像中的人物裝束均有短袍、左衽、尖頭靴等鮮明的女真服飾特點,為深入研究女真服飾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形象資料。此外,在被學術界認定公布的70餘年間,有關亞溝石刻『究竟是誰』的問題一直眾說紛紜,國內不少金史學者研究認為,石刻圖像男女二像為金太祖和皇後的象征,而以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為代表的研究者則認為,亞溝石刻圖像所繪應為女真族武士形象。

  計劃建『房』救國寶

  從去年開始,阿城區文管部門主動聯合北京大學古建築研究所,由文保人員和相關專家組成『搶救小組』,赴實地進行勘察、分析。經過歷時1年多的研究論證,具體的亞溝石刻保護計劃已初步完成。

  據阿城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保護計劃中強調了『保護房』的改造工程。經考察調研發現,雨水的衝擊和雪水的反復凍融是導致石刻破壞的重要原因,盡管目前石崖已修建了保護亭,但由於透水、封閉不足等問題,其保護作用已十分有限。據介紹,新建的保護房將避免光線直接照射、雨雪直接侵蝕石刻,同時杜絕可能存在的人為破壞。此外,保護計劃還針對岩壁流水侵蝕等問題,設計了『山體排水』等具體工程。據悉,『搶救』計劃目前已上報國家文物局,一旦審批通過,『搶救』千年石刻的行動將正式啟動。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