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輝煌『十一五』,社會大變化,民生得改善,百姓感觸深。從小家庭,看大變化;從身邊點滴,看社會進步與發展。從即日起,本報將在《社會屏幕》專刊連續刊發『我說這五年』系列報道,從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回眸『十一五』,暢談新變化,見證大發展。
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從小平房到大樓房,從舊樓房到新樓房,住上好房子,是多少百姓一生不斷為之奮斗的夢想。這五年,你家的房子換了嗎?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我市住房保障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住房保障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群眾切實改善了住房條件,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
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徐文革 攝
從破土房到新樓房
采訪對象:綏棱縣閣山鄉永清村6組村民孫國權
采訪人:張增陽郭鑫張佰明
11月22日上午,閣山鄉永清村6組村民孫國權在村民們的幫助下,熱火朝天地搬完了老房子裡的最後一些東西。初冬的寒冷掩不住孫國權內心的火熱,他和這朝夕相處30多年的老房子似乎有些難捨難分。孫國權向老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禁不住滿眼淚花。是啊,老房子、老房子,老房子給予了他太多的情感。
孫國權的新家在七單元601室,新裝修的房子整潔、暖和,臥室、廚房、衛生間布局合理。『我這是兩室一廳、6層的,地面全是瓷磚、門是免漆的……』孫國權和妻子看著新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這房子站在窗口就能看清我們整個永清村,真敞亮啊!』孫國權端詳著新房子裡的一切仿佛在夢裡一樣。
『如果沒有政府好政策的扶持,我真不敢想住上新房子,更不敢想能住上樓房了!』孫國權滿眼深情地訴說著對新房子的情感和老房子的回憶。
『我家住在永清村6組,兩間泥草房是上個世紀80年代我父親唯一的財產,我成家後一直和父母生活在那間低矮、破舊的房子裡。父母年邁多病,家裡僅靠兩公頃多地維持生活,多年來給父母治病、供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能遮風擋雨,多年的破土房修了又修、抹了又抹,只能將就著維持,夏天往屋裡灌水、冬天冷冰冰,這麼多年沒有一天不為住房發愁啊!如今,農村想蓋個新房得十好幾萬元,我是想都不敢想啊!』
談起老房子,孫國權哽咽著。老房子留給他更多的是感傷。
『今年,在有關政策的扶持下村裡蓋起了集資樓,我作為村裡的貧困戶,每平方米交700元錢就得到了一套面積67平方米的新樓房,其他費用按政策由政府給予補助,這個房價別說蓋房,就是買舊平房都買不下來。這不,村裡又幫我貸了3萬元錢,我花了1萬多元進行了裝修,一入冬就搬了進來。雖說是因房子拉了點飢荒,但我一點也不愁,好好侍弄土地,農閑時再打點工,一兩年我就能還上這點錢。』
孫國權從住了30多年的泥草房搬進了能和城市媲美的新樓房,仿佛一夜之間跨越了幾十年。在孫家人眼裡有了新樓房就有了新生活、有了新希望……
小村有了『別墅』群
采訪對象:慶安縣致富鄉黨委書記孫合江村民朴東日
采訪人:賀丹
告別低矮、潮濕、破舊的泥草房,慶安縣致富鄉興隆村留守的農戶如今都住上了整村改建後統一規劃的『小別墅』。 34棟整齊劃一的磚瓦房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
鄉黨委書記孫合江告訴筆者新興隆村的由來。
『興隆村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後來隨著赴韓國打工潮的興起,農民纔過上了溫飽生活。針對這個村的特殊情況,今年年初,慶安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興隆村整村改造項目作為大事大項來抓,並召開專門會議進行明確部署和詳細安排。整個興隆村通過政府投、部門幫、企業捐、農民籌等辦法共投資1765萬元,興建了34棟78戶具有濃郁朝鮮族建築風格的挑檐民房。』
已經建好的挑檐房在陽光的映照下很是醒目,興隆村農民朴東日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說:『我家原來住在矮小的土坯房裡。房子冬天冷、夏天漏,被煙熏得房頂和牆黑乎乎的。家裡人多房子不夠住,擁擠不堪。雖說也不缺吃不少穿,但住得不舒心,做夢也沒想到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啊!看看現在的家,屋子裡廚房、衛生間都有,外邊還有車庫,上下水全部入戶,家家都新砌了菜窖,電纜、通信光纜、電視光纜全部埋在了地下,原有的沙石街道全部變成了水泥街道。要是沒有黨和政府,哪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
朴東日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
全村人一起住上了樓
采訪對象: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農民李振和
采訪人:賀丹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日前,筆者來到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聽村民李振和介紹全村1348位村民是怎麼圓上住樓夢的。
李振和:『泥草壘成的牆面、破碎瓦片和稻草搭的屋頂、有些糟爛的木頭窗門。過去的曙光村建造的房子大多是這樣的特殊構造,農村人喜歡稱它們為「土窩」。在我的記憶中,我家最早的房子就是這種「土窩」,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後來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我家的房子幾乎每年都要維修好幾次。但這破房子再修也不行,夏天「土窩」就經常在風雨中「飄搖」。有一次,老伴兒正在屋裡做飯,只聽「?當」一聲,抬頭一看,半個屋頂被大風掀翻了,雨水直往屋裡灌,真是嚇死人了,一家人多想住上磚瓦房啊!沒想到這願望去年終於實現了。去年,村裡撤並自然屯,建設中心村,新建了4棟樓房,全村190戶村民、1348口人全部搬進了樓房。樓房有上下水,還是集中供熱,有線電視、互聯網入戶。樓前每家有3壟地的小菜園,夏天吃菜不愁了。兩排住宅樓間是健身休閑廣場,裡面有健身器材、涼亭、路燈,還種了風景樹、花草。住宅樓區西側是村級社區服務中心辦公樓,逢大集時辦什麼事都可以,非常方便。新村內建了朝鮮民族風情園,還有集餐飲、娛樂、休閑多功能於一體的朝鮮民族特色餐飲一條街,夏天還有不少城裡人來這裡旅游呢!』
李振和的介紹讓人禁不住心生感慨:如今的曙光村真不愧是全省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啊!
我們的居住環境不比城裡差
采訪對象:北林區太平川鎮北星村農民朴貴淑
采訪人:李海亮記者許宏偉特約記者張君實
北林區太平川鎮唯一的朝鮮族村北星村,通過新村集中改造建設,昔日的空閑屋和倒塌房變成了一排排淡雅別致、整齊劃一的現代化『別墅』,北星村成為集生產、居住、旅游於一體的新村莊。11月23日,記者來到村民朴貴淑家,和她聊了起來。
朴貴淑:『我們村是水田區,過去住的地方地勢低窪、道路泥濘、排水不暢,一到雨季,家家飽受水害侵襲,屯內大雨漲大水、小雨淌小流,房屋進水,常年陰暗潮濕,每年都有房屋倒塌的。以前我們一家人居住的房子是泥草房,房子蓋20多年了,裡面的牆沒刷過,用報紙糊的,屋頂還漏雨,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裡還滴水,有時三四個盆接水都不夠用,每逢刮風下雨就擔心自己家房子會倒塌。風大時房頂上苫的草就被吹掉許多,棚頂就透亮了,經常上去修。窗戶不大,采光不好,爐子、火炕也不好燒,一點火屋裡就冒煙。夏天還好說,冬天老開門放煙,把熱乎氣都放沒了,火一停屋子很快就涼了。喝的是地表水,水質不好、有怪味。如果想洗澡,得乘車上綏化市區去,來回坐車就得10多塊錢。過去村上路邊隨處都是垃圾,各家門前的排水溝夏天臭氣熏天。2007年10月,我家搬進了藍瓦白牆的現代化新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80平方米的住房、30平方米的倉庫,我們每戶只花了3萬元。現在房子內除了有炕外,其他條件都不比住樓差,塑鋼窗、上下水、大地磚,數字電視、電話都有,大多數人家接了寬帶,家家都有太陽能熱水器。現在村裡的衛生也好了,過去村屯的泥水路都變成了水泥路,連省領導都到咱這視察新農村建設,而且還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上這來參觀學習的,許多人都羡慕地說,這裡的居住環境勝過城裡。』
棚戶區改造讓我們搬進了新房
采訪對象:北林區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王福生汪勝興陳鳳祥
采訪人:特約記者張君實記者許宏偉
『是棚戶區改造讓我們搬進了新樓,這在以前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11月22日,北林區大有辦事處新華社區祥和小區王福生高興地對記者說。今年70歲的王福生是瓦廠的退休工人,提起過去棚戶區的生活,老人感慨頗多。
王福生:『過去的老房子住了20多年了,子孫3代5口人同住在低矮的平房裡。前面有高樓擋著,冬季只有下午兩三點鍾纔能見一會太陽。每年冬季得燒兩噸多煤,可還是不暖和。兒子腿有病,雙側股骨頭壞死,越冷血液循環越不好。因此,多年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住上好房子。現在好了,屋裡又寬敞、又暖和。』
走進祥和小區1號樓的一戶住宅,住戶是67歲的汪勝興一家。
汪勝興:『是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老少3代住進了新居,90多平方米的舊平房換了這個66.4平方米的新房和一個40多平方米的新房只花了兩萬多元錢。我退休前在北林區外貿局工作,1978年住進了單位辦公室改成住宅的平房。當時單位給的面積是40多平方米,後來孩子們漸漸地大了,住不開了,就批了房號,在自家院子裡又蓋了50多平方米,院子只剩下幾平方米。不開燈屋裡特別暗,夏天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倒垃圾、上廁所都得走老遠,非常不方便,這一住就是30年。2008年底,棚戶區改造後回遷進了樓房,沒想到歲數大還能住上樓房。』
在綏化市英俊小學後面新建的回遷房內,陳鳳祥夫婦熱情地招呼記者參觀自己的新居。
陳鳳祥:『水、電用著方便不說,就連數字電視、電話、寬帶也都入了戶。過去住平房時冬天進風、夏天漏雨,周圍鄰居也是家家燒煤、戶戶冒煙。愛人喜歡養花,可是過去住平房屋內光線不好,冬天時許多花都死了,現在屋子暖了、亮堂了,花也養得好了。過去每年過春節上老人家去晚上不敢留下過夜,怕水管凍了。現在政府幫我們建新房,讓我們真正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