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30日訊 兩豆,泛指大豆和土豆(馬鈴薯)。在齊齊哈爾市,『兩豆』一直都是農民朋友的最愛。
今年,克服了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齊齊哈爾市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糧豆薯總產量達到193.6億斤。然而,豐收後的短短兩個月時間裡,大豆和馬鈴薯的位置卻在農民心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土豆在農民心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而曾經風光無限的大豆卻失去了往日的光環。透過這種冷、熱之間的變化,會發現,市場這只無形手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正左右著大田作物的耕作面積。但是,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角度看,從農業生產的科學、可持續角度看,『兩豆』生產既要堅守『陣地』,還必須直面國際市場的競爭,主動出擊。
現象 大豆褪色 土豆發光
一直以來,大豆是齊齊哈爾市糧食生產中的主要糧食作物。但近兩年,披在其身上的『金豆子』光環正漸漸消退。這種消退,不僅表現在種植面積的減少上,還表現在比較效益的減少上。
應該講,今年糧食的大豐收,加上糧食收購價格的上漲,讓齊齊哈爾市農民的腰包又鼓了許多。然而,記者在深入訥河市、克山縣、克東縣、拜泉縣采訪時發現,種植大豆的農戶卻怎麼也樂不起來,許多農戶表示,明年將放棄大豆的種植,轉而種植馬鈴薯、甜菜等經濟作物。
訥河市老萊鎮晨光村農民武振德說:『今年,種啥都比種大豆強,大豆的雄風早已不再,一畝纔產140多公斤,一公斤纔3.8元,畝收入纔500多元,與水稻、玉米和雜糧比,收入差遠了。』『明年,咱可不種大豆了,這效益也太低了。一畝地使勁說也就打個150公斤左右,按最高價每公斤4塊錢算,毛收入也就600元左右,去掉成本等種種費用,一畝地能剩300元就不錯了。』大豆主產區的拜泉縣,農民也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這幾年,種大豆的收益越來越少了。今年,開盤收購價在每公斤3.96元上下波動,可這個價沒維持幾天就下來了。本想把豆子在手裡捂幾天,等價漲上來再賣,可這價就是上不來。這不,幾千市斤豆子還在家放著呢。』克東豆農的話略顯了幾分無奈。訥河、拜泉、克東豆農的心裡話,代表了齊齊哈爾市大豆主產區絕大多數豆農的心聲。記者調查中發現,訥河的大豆種植面積為321萬畝,比去年減少了20萬畝;拜泉的大豆種植面積為169萬畝,比去年減少了5萬畝……從全市大豆種植面積來看,也呈現逐年減少的態勢。今年,齊齊哈爾市大豆種植面積為1248萬畝,比上年減少了50多萬畝。
與大豆的風光不再相比,土豆就顯得『牛氣衝天』了。
說起土豆,訥河市長發鎮東方紅三屯農民郝寶付樂得合不攏嘴:『咱今年種了60多畝土豆,畝產在2000公斤以上,刨去3萬多塊錢成本,淨剩9萬多塊呢。』
有著『中國馬鈴薯之鄉』美譽的訥河市,今年馬鈴薯大豐收,83萬噸的產量中,除農民自留的10萬噸種薯外,全部銷售一空。收購價上,開盤就達到每公斤2元。雖說收購價格也下行至每公斤1.6元左右,但對平均畝產2000公斤而言,土豆的畝收益還是高得驚人。產量高,收購價高,畝效益高,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農民種植土豆的熱情空前高漲。據訥河市金萬貴副市長介紹,今年訥河馬鈴薯面積達到116.3萬畝,比上年增加了10.1萬畝。受吉林、四川、甘肅等馬鈴薯主產區受災減產等因素影響,馬鈴薯收購價一直居高不下,這也是訥河馬鈴薯被瘋搶的主要原因。
的確,今年齊齊哈爾市種植土豆的農戶都『掏』上了,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薯農戶比比皆是。而受產量高、收購價高、效益高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民流露出明年將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意願。
正在土豆『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時候,大豆的曾經統治地位,卻被徹底顛覆。『兩豆』收益兩重天的巨大反差,讓齊齊哈爾市的農業工作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分析 農民看效益 企業看成本
大豆產業,一直是齊齊哈爾市的傳統產業。雖然它正在『褪色』,但它仍是齊齊哈爾市大豆主產縣(市)農民的主選作物。『不種大豆種啥啊,咱也知道種大豆需要輪茬,但除草劑的使用對土地的傷害很大,種其他作物產量更低、比較效益更低。沒辦法,還得種大豆。』『我也想種其他作物,但咱村這幾萬畝地都種的是大豆,要輪茬,沒地。這不,年年種大豆,產量越來越低,品質也提不上來。』
……
一部分豆農的話裡,流露出些許無奈。『咱就拿這幾十畝承包田過日子,大豆也真不爭氣,效益越來越低了,明年死活不再種大豆了。』『種啥?玉米、甜菜、馬鈴薯,啥掙錢咱就種啥。』
越來越多的豆農流露出放棄大豆種植的想法。
農民眼裡曾經的『金豆子』,為什麼失去了往日的光澤呢?
表面上看,產量沒有大幅提高,收購價低,比較效益低是其『褪色』的主要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大豆產業須面臨國際、國內雙重市場的壓力,大豆在國內市場上的話語權已經基本失去。
在電話采訪九三油脂相關人士時,記者也感受到企業的無奈。『近幾年,國內食用油加工企業的信心被進口轉基因大豆衝擊得所剩無幾了,開榨就賠錢,幾乎是每個國內浸油企業的真實現狀。目前,國內食用油加工能力的80%已經被國際四大糧商所控制,雖然我們還在堅守著非轉基因大豆這塊陣地,但真不知還能挺多久。』
從事大豆精深加工、以蛋白質粉為主要產品的一企業負責人也流露出一絲絲無奈:用大豆加工蛋白質粉,附加值很高。但企業無法提高收購價格,原因很簡單,收購的大豆中,一般都是油、蛋混雜,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果收購的都是高蛋白大豆,收購價提高個一兩毛錢不是問題。
在理論的層面上,非轉基因大豆與轉基因大豆的爭論一直在繼續。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轉基因大豆已經直接衝擊了我們非轉基因大豆的陣地。單單從價格上講,進口大豆,齊齊哈爾市大豆加工企業從港口提貨,加上運輸費用,到家價仍比本地收購非轉基因大豆價要低。這也是非轉基因大豆漸漸『褪色』、收購價偏低造成種植效益無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大豆的無奈,與土豆的風景這邊獨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如今,土豆已經被薯農稱為『金豆子二代』,但其產業發展是否存在隱懮呢?
在訥河市魯民村,記者了解到,由於今年馬鈴薯收購價偏高,村裡的上百家粉坊只加工到10月末就不乾了,加工量遠遠低於去年。而訥河市比較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
一邊是農民對土豆種植效益提高而要加大種植面積的強烈預期,一邊是土豆收購價格上漲造成精深加工企業的開工不足,這種脫離市場規律、脫離馬鈴薯本身價值的潛在危險為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對策 政策支持加大投入 規模經營 打造品牌
大豆的風光不再和土豆的風頭正勁,可能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明年大豆的種植面積繼續減少、土豆種植面積的激增。
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絕不是件好事。那麼,如何讓大豆不再褪色?如何讓大豆面積不再減少?如何振興東北的大豆產業呢?
來自大豆主產區訥河、克山、克東、拜泉的部分農業工作者結合多年積累的經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建議將省裡提出的『大豆振興計劃』上昇到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層面,一方面加大對種植大豆農民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力度,一方面將對糧庫的補貼轉向對加工企業的補貼,以提昇加工企業抗風險的能力,為民族大豆的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加大科技投入,選擇產量高,抗病力強的高油、高蛋白優良品種,通過提高單產的途徑,提高東北非轉基因大豆的技術含量和產量;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合作社建設,推進土地規模經營,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油、高蛋白種植上的分離;在合作社建設方面,不僅要提高農業生產領域的合作社,還要增加農業流通和加工領域的合作社,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規模效益帶來的利潤增長;
——推進大豆產業化進程建設,以龍頭企業帶動,加強企業與農民之間的聯系,盡量減少中間環節,讓利於農,實現大豆的就地加工增值。從深加工企業著手,發揮齊齊哈爾市高油、高蛋白大豆的優勢,搶佔高端市場,走出一條非轉基因高油、高蛋白加工的新路,提高大豆的附加值。
對馬鈴薯種植面積明年可能出現激增這一現象,有關農業專家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農業生產也有其很強的規律性。今年馬鈴薯價格的上漲是建立在國內其他主產區因災減產的前提下,如果盲目地擴大種植面積,極易再次出現2008年發生的薯賤傷農現象。
那麼,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如何纔能更科學、更合理、更具可持續性呢?
——從繁、種、產、加、銷等環節入手,盡快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馬鈴薯產業鏈條;
——加強政府引導,通過市場信息的及時傳遞,搞好市場供求預測,避免種植面積的盲目擴大;
——加大良種繁育推廣力度,通過實施馬鈴薯良種工程,狠抓以優勢品種脫毒快繁、以農業部門為主的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以科研單位為主的新品種研發三大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以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和馬鈴薯生產基地為依托,大力扶持和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分散經營、集中管理、聯合對外、統一營銷』的要求,切實提高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積極組織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訂單,價格高於市場隨行就市、價格低於市場保底收購,用效益引導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實現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產業化生產。
——以科技推廣為依托,大面積應用大壟密植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先進生產技術,努力提高單產,增加農民收入;
——努力提高加工轉化能力,以龍頭企業帶動,將馬鈴薯加工業作為提昇產業發展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措施來抓,通過招商引資、扶持現有加工企業等措施,壯大產業集群,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精深加工體系,切實提高加工轉化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
——以市場為紐帶,全力打造知名品牌,著重打造流通和銷售等關鍵環節。發揮綠色產業的大品牌優勢,實施馬鈴薯品牌戰略,建立直銷窗口,開發終端市場,建立起縱橫交錯、上下暢通的價格信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