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神州北極苦練兵 守護能源大動脈—記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工作人員
2011-01-03 16:31: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由 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3日訊 題:神州北極苦練兵 守護能源大動脈——記黑龍江檢驗檢疫局中俄原油管道漠河首站工作人員

  李由 東北網記者 印蕾

  我們身處漠河

  這裡有郁郁蔥蔥的萬裡林海

  這裡有國家進口原油的通道

  這裡還有一群北極國檢人

  我驕傲,我是北極國檢人


封閉區工作中,深夜驗放船只。於波攝

監管進境器材。於波攝

檢驗工作一絲不苟。於波攝
  2011年新年第一天,將俄羅斯的原油輸送至我國境內的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標志著我國東北方向的原油進口戰略要道正式貫通。

  擔負著俄管輸原油數量計量和質量檢驗工作的黑龍江檢驗檢疫局漠河辦事處的全體工作人員在激動和興奮的同時,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

  神州北極漠河,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尤其以擁有絢麗多彩的『北極光』而聞名於世。這裡還是一條貫通中俄兩國的原油大動脈中國陸地的首站,這裡還有一群共和國能源安全的忠誠守衛者——北極國檢人。

  讓神聖而崇高的檢徽照亮我的心靈和行程

  從漠河縣城出發,越野車載著我們一路行駛,前往位於興安鎮的首站。冬天的漠河,千裡冰封,車窗外,一排排挺拔的白樺和青松成為山間唯一的風景。司機師傅告訴我們,其實,我們走的這條通往首站的路不是一條真正的路,那是往來於山上山下、運送木材的車壓出的一條道。山道狹窄,基本僅容一臺車通過;山道崎嶇,一不小心車還可能栽進溝裡。雖然首站距離縣城只有200多公裡,這種性能良好的越野車也要開上4個多小時,普通車則要走上6—7個小時。

  即將到達首站時,我們擔心的狀況還是發生了。我們的車隊少了一輛車!漠河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頓時緊張起來,山裡手機沒有信號,如果發生意外,將十分危險。

  陪同我們一起上山的漠河辦事處工作人員於波給我們講了他的親身經歷。2008年的一個夏天,他在上山時遇險,車翻到了溝裡,胳膊嚴重受傷。手機打不通,在地上躺了兩個小時,纔有一輛車經過,把他拉下山。今天,那次遇險負傷留下的疤痕仍然清晰可見。

  等待,焦急的等待!過了好一會,落後的那輛車終於到了。車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天寒地凍,車轉彎時,一打滑就栽進了溝裡。幸好一輛拉煤的車經過,纔把車拽了出來。

  首站坐落在位於興安鎮4公裡的山上,周圍荒無一物,距離最近的村子也要10多公裡。在人煙罕至的祖國極北,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遠離親人和朋友,獨自感受孤寂;在天寒地凍的苦寒之地,北極國檢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投入到俄進口管輸原油的檢驗工作中,為共和國能源安全忠誠守衛。

  讓神聖而崇高的檢徽燃燒我的激情和活力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穿越中國邊境,途經黑龍江和內蒙古,止於黑龍江大慶末站,管道全長近1000公裡,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中俄原油管道俄羅斯境內管道長約65.5公裡,穿越兩國界河黑龍江的管道長1.1公裡,穿越出土點至漠河首站管道長7.4公裡,中國漠河至大慶末站原油管道長925公裡。2009年5月18日,中俄原油管道開工建設,歷經18個月建成。

  早在中俄原油管道開工建設時,黑龍江檢驗檢疫局便舉全局之力,從省局抽調的技術人員和漠河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一起投入到中俄原油管道黑龍江穿越工程施工封閉區的工作,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辦公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房,吃住在距離工作地點七八公裡外的老舊樓房,施工期間,實行5+2全天候無假日工作制度,現場辦理各種檢驗檢疫業務。

  2010年年初的一天晚上,氣溫下降到了零下51℃,俄方施工區急需一批鑽頭。半夜裡,熟睡中的值班員被叫醒,第一時間趕到封閉區驗放貨物。夏季施工時,往返於中俄封閉區的貨船經常很晚纔到,為保障設備物資的及時裝卸,工作人員8點鍾纔吃上晚飯成了『家常便飯』。

  來到漠河首站工作區,6個巨大的儲油罐最為引人注目,這個高22.8米的大罐也是北極國檢人的工作地點之一。2010年11月,中俄原油管道試運行,第一批俄管輸原油被注入儲油罐。業務科副科長李國軍和同事來到零下近30℃的室外,爬上罐頂打尺、取樣。罐高風大,用了6個小時完成了6個罐的作業後,李國軍和同事的手腳都凍麻了。

  走進今年剛剛落成的漠河石油檢測實驗室,『提供科學、公正、准確、優質、高效的服務』一行字格外醒目。『我們出具的檢測結果是中俄雙方進行結算的依據,准確性十分重要。』漠河辦事處主任羅學鋒告訴記者,『以你們看到的那個大罐為例,我們的數據如果偏差1毫米,就將導致原油的數量相差兩噸!』

  嚴謹、細致是北極國檢人的真實寫照。21歲的張倫是漠河辦事處12名正式工作人員中年齡最小的,2010年剛剛走出大學校門。在對原油品質進行檢測時,為了保證數據的准確,連續6天每天工作到深夜,認真記錄每個數據,嚴格對照檢測標准,確保檢測數據無誤。

  為祖國能源大動脈保駕護航,管道穿江,封閉區裡有北極國檢人深夜監管的身影;石油檢驗,奔大慶赴新疆北極國檢人展開石油會戰;實驗室建設,安設備做調試北極國檢人不怕艱難;頭油進站,深夜上罐打尺取樣北極國檢人不畏嚴寒。


 


於佳(右)、李國軍在儲油罐上開展取樣工作。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爬罐取樣歸來。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讓神聖而崇高的檢徽昇騰我的精神和意志

  在漠河辦事處12名正式工作人員中,於佳是唯一的女性。2010年,於佳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後,考入了黑龍江檢驗檢疫局。

  經濟學碩士學歷,英語專業八級,僅憑這個條件留在省局工作是個輕松的事情。帶著對神州北極的好奇和向往,於佳放棄了留在省城的機會,毅然來到了漠河,選擇做一名北極國檢人。

  在首站,同事們都說於佳『性別女,性格男』。工作中,她堅決而大膽,絲毫沒有女孩子的弱不禁風。為了照顧她,辦裡決定爬罐取樣不用於佳參與,可好強的於佳不甘心,和男同事們一起爬上7層高的大罐,打尺、取樣,風雨無阻。

  於佳的同事悄悄地告訴我們,來到漠河工作的半年時間裡,堅強的於佳也掉過三次眼淚。第一次是父母送她到漠河後,離開漠河返回哈爾濱時,父母剛上火車,於佳的眼淚就掉了下來,沒等火車開車,於佳就一個人跑回了辦裡。第二次是去年的『中秋節』前一天,駐守在首站的工作人員一起聚餐,席間,於佳哭了。那淚水也許是為『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流,也許是為親如一家人的工作團隊而流。第三次流淚是讓於佳最刻骨銘心的一次。那是一個周六,漠河辦事處全體工作人員都沒有休息,大家焦急等待著防爆櫃設備的運達。下午4點,防爆櫃運到了首站工作區院外。這個表面光滑的『大家伙』重有八、九百斤,『多給我們加多少錢,我們也不搬了』,運輸公司甩下一句話,頭也不回的就開車下山了。

  『他們不給搬,我們就自己搬』。羅學鋒一聲令下,大家便動起手來。院外到實驗室,只有幾百米的距離,可防爆櫃表面光滑,沒有扶手,除了於佳之外的十一個人硬是人拉肩扛,好不容易把防爆櫃扛進了實驗室。於佳哭了,她的眼淚為恨自己『乾著急、使不上勁兒』而流,為她身邊這個什麼困難都不怕的團隊而流。

  有時,和同學打電話,同學帶著羡慕的口氣說,『考上了公務員,這回你算行了!』每當聽到類似的話,於佳總會聯想起那次搬防爆櫃的經歷,『公務員和你們想的不一樣,至少我們北極國檢人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坐在溫暖的辦公室裡喝茶聊天!』

  物質缺乏,但精神不能空虛,北極國檢人這樣要求自己。走進國檢宿捨,被子被疊成了豆腐塊兒;早上7點起床,7點半列隊到食堂用餐。同在首站工作的中石油消防隊隊員對北極國檢人刮目相看,『你們這支隊伍比我們這支正規軍還要正規!』

  工作之餘,從首站往山下徒步往返8公裡,也是北極國檢人保留的娛樂項目,『堅持了幾次,去年一冬天都沒得感冒』,經常參與徒步的於波告訴我們。

  苦中作樂,也是北極國檢人的真實寫照。但沒通長電的那段日子裡,一到晚上,沒有電,大家唯一能做的,便是圍在一起聊天。『一共就那麼10來個人,聊了幾天,自己那點事大伙兒就全知道了。有時候哪個人剛一開口,另一個人會馬上打斷,別說了,這點事你都講三回了!』於佳知足的說,『現在,首站的工作條件已經好多了,屋子也暖和,通了電,有時還能上上網』。

  夜深了,山上的夜晚格外寂靜。從宿捨的窗外望去,首站工作區燈火通明。由於窗簾還沒有被運到,起初,這些燈光還讓於佳和同事們無法入睡。現在,這些燈光和天空裡的那輪明月一樣,陪伴北極國檢人進入夢鄉。

  因為工作,我離開了需要陪伴的父母

  因為工作,我離開了渴望關愛的妻兒

  因為工作,我選擇了戰斗在首站一線

  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

  為什麼我的心潮總是澎湃

  因為,我的工作是如此神聖

  我的執著早已在土地中紮根

  我無怨於自己的奉獻

  我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我熱愛我的事業

  我驕傲,我是北極國檢人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