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5日訊 1月1日上午11時28分,中俄原油管道的末端大慶林源輸油站,按照北京調控中心的調度令開啟閥門,11時30分流量表開始變化,標志著中國東北方向的原油進口戰略要道正式貫通。每年1500萬噸、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輸油合同開始正式履行。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日6時30分,位於俄羅斯遠東阿穆爾州斯科沃羅季諾市的石油分輸站開啟了供油閥門。
隨即,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總經理姚偉,在漠河首站發布投產輸油指令,中俄原油管道中國境內漠大線(漠河—大慶)進入輸送狀態。
漠河首站主控室的電腦監控屏顯示,俄羅斯原油輸送流速約每小時2100立方米。
按照計劃,俄羅斯原油開閥首日將輸送4.2萬噸,1月份總計132萬噸。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穿越中國邊境,止於大慶末站,管道全長近1000公裡,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最大年輸油量3000萬噸。
中俄原油管道已經與東北管道並網運行,原油到達林源站後,將進入東北管網輸送到大連、撫順等煉油廠。
在鋪設原油管道之前,中國由俄羅斯進口石油主要靠鐵路運輸。
輸油管道開通後,不僅輸送量大幅提高,運輸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據悉,2010年1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境外段開始供油,首批25萬噸原油於2010年11月2日抵達漠河首站。經過9天的原油接收等程序後,完成漠大管道進油前准備。2010年12月12日,第二批30萬噸原油開始輸送,並於2010年12月19日輸抵大慶末站。
這樣,試運行時,漠大線900餘公裡管道內填充了55萬噸原油,在漠河首站和加格達奇站壓力作用下,大慶林源末站在漠河站開閥約15分鍾後開始接油。
依照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測算,1500萬噸原油將為中俄兩國增加約80億美元貿易額。
依據中俄兩國間協定,中俄原油管道自2011年起將擔負每年1500萬噸的供油任務,共持續20年。
中俄原油管道幾經周折,歷時10餘年。早在1996年,中俄兩國領導人就作出加強油氣戰略合作、建設中俄原油管道的重大決策。
兩國政府2009年4月簽署關於石油領域的政府間合作協議,中俄原油管道是實施中俄關於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長期原油貿易、貸款等一攬子合作項目協議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