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推進支柱與特色產業優化昇級 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2011-01-19 15:25: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推進支柱與特色產業優化昇級 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省政協常委、大慶市政協副主席張洪昇

省政協常委、大慶市政協副主席張洪昇。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省委省政府著力推進『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主要目的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進而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而『十二五』期間能否加快產業結構昇級步伐,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則倍受全省關注。為此建議:

  一、推進石油及煤炭采掘業集約化、外向型發展,使其煥發生機、增添活力

  當前,我省的采掘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64%,是制造業的2倍以上。然而,我省的石油、煤炭均已進入開采中後期,可采儲量日漸枯竭。建議用微生物驅油、生物?解堵、開關磁阻電機、煤層氣及瓦斯采收利用技術等提昇采掘業裝備技術水平,推進資源集約化開采,努力延長開采周期,為接續和替代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掩護。為彌補本地資源量的減少,要支持石油、煤炭開采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外部市場,努力擴大經營空間,為國家能源安全和龍江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用信息技術改造提昇裝備工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現代裝備制造基地

  發揮產業基礎優勢,瞄准高端技術、高端產品和高端服務,推進裝備工業優化昇級。以信息技術實現裝備制造的設計數字化、生產自動化、管理信息化,鞏固飛機、車輛、機床、電站裝備等傳統產品技術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智能電網裝備、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新型農機裝備和高端石油裝備,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以裝備工業的服務外包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研發設計、零部件配套、營銷策劃、售後服務、會計審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把智力資本、人力資本引入工業部門,促進工業技術進步和效率提昇。推進產業關聯和產業聚集,構建以哈大齊工業走廊為核心的現代裝備制造基地。

  三、擴大原油煉量,為石化產業發展提供充足原料,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推進石化產品延伸增值

  建議把與央企的地企關系作為最大的生產關系,由主要領導掛帥,全力推進地企合作,實現與央企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特別是要把地方和央企發展規劃的有效銜接,作為經濟騰飛的強力引擎和重要途徑,超前謀劃、及時溝通和傾力爭取。建議積極向中油集團爭取擴大原油煉量、留用俄羅斯原油或其輕組分,增加石化原料來源;扶持藍星、華科等發展潛力大的石化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強化產業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大力發展新型建材、先進復合材料、PAN基碳纖維、PBO纖維等化工新材料;出臺優惠政策,改善宏偉、興化等重點石化園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依托央企可提供的石化原料,引企業、上項目、推進產品延伸增值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把大慶建成國家級石化產業園區。

  四、推進電力工業優化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強電力就地轉化增值,使能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建議積極支持煤電企業強化運行管理,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結合北方氣候特點,在保證電力平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熱電聯產,提高綜合效益。因地制宜地發展天然氣、煤層氣、沼氣和垃圾發電;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集熱發電和生物質發電,提高新能源發電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建設環境友好型電力工業體系。加快制造業項目建設力度,增加電力本地消費,推進電力就地轉化增值,逐步減少北電南送和『窩電』現象。超前規劃啟動智能電網建設,實現電力在發輸配用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

  五、加快生物技術向各個產業領域的滲透,培育壯大生物產業集群,使其成為引領龍江經濟發展的新型主導產業

  建議結合規劃和政策的貫徹落實,大力推進生物技術向其他產業領域的滲透與應用,使生物產業發展實現良好起步,在推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同時,發展壯大生物產業集群。要把生物農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龍江的獨特優勢;生物環保領域要推進退化生態系統的治理和修復,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森林、草原、濕地進行價值評估,給予重點保護,開展生態利用;生物醫藥領域要加強龍膽草、甘草等道地藥材和刺五加、防風等特色藥材產業化開發,推進中藥產業現代化;生物制造領域要發揮我省化學工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生物化工、開發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領域應加快非糧燃料乙醇(植物纖維乙醇)產業化步伐,推進高寒地區沼氣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跟蹤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微藻生物柴油,做好我省含油淡水藻類資源的篩選普查,適時開展中試研究。

  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和有機農業轉變,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打造支柱和特色產業

  建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墾區,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大政策引導,逐步以環境友好型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和獸藥替代有害農化產品,創造支橕有機農業的環境基礎;根據不同區域產業特色和優勢,建立乳品、大豆、馬鈴薯、白瓜籽、山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和出口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利用鹽鹼地、廢棄地資源,以建立有效的水利設施為保障,擴大有機可追溯水稻種植;搞好精深加工,擴大連鎖經營,保護綠色食品標志,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利用各種媒體,加強綠色有機食品宣傳,形成品牌優勢;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裝備水平,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擴大綠色有機食品產業規模和消費群體。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