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高歌猛進,成為全國食品產業中重要的綠色風向標。『過去五年,我省綠色、有機食品經濟總量列全國之首。』政府工作報告對龍江綠色食品的點評令代表們振奮,讓委員們欣喜:如今是越綠色越賺錢的時代,綠色食品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從蓬勃發展走向輝煌的時代到了。
而政府工作報告接下來提出的『實施綠色食品精品戰略』,更讓代表委員們深思,並紛紛建言獻策,指點讓龍字號綠色食品優質也優價、生金吐銀的路徑與方向。
整合資源 讓龍字號綠標更閃亮
作為企業及產品競爭優勢的載體,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龍江綠色食品美名遠揚,但被普遍認知、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品牌還相對缺乏,這使我們喪失了不少應得的市場與利益。
來自省農墾系統的田繼德委員深有感觸,大家都知道產自黑土地的東西好,也都想買,但一走進市場就懵了,這個牌、那個牌,都是黑龍江,都是綠色無污染,究竟哪個好,選來選去也選不明白。多年的實踐經歷告訴我們,在自身實力不夠大之時,只有聯合起來做大一個品牌,纔能實現共贏。他建議,我省以北大荒集團為代表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要充分發揮北大荒米業、完達山乳業、九三糧油、北大荒馬鈴薯業、大慶金鑼肉業等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行業引領帶動作用,通過產權聯結、貼牌生產、委托加工、政策共享等方式整合全省同類行業農副產品加工資源,形成一批黑龍江食品名牌產品優勢,帶動全省工業整體發展。
與其亂戰,不如合作。更有來自農業戰線的代表暢想,能否將我省綠色食品分門別類梳理整合,叫響一個龍字號統一綠標。『而這,需要立足精品定位,堅持從嚴從緊、寧缺勿濫的原則,提昇龍字號品牌的公信力,讓龍字號綠標的含金量放大。』田繼德說。
產業昇級讓精深加工取代原字號
產品附加值低,以『原』字號為主,這是影響我省農民增收的主要問題之一,綠色食品同樣受此困擾。
省人大代表李傳良認為,我省的綠色食品產業應該由注重經濟總量增長轉向更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由注重規模的擴張轉向更注重產業競爭力的提昇,由原字號為主轉向精深加工為主,提高產品附加值。而這需要專家綜合評估,政府科學決策,選擇真正有市場競爭力、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重點投入,努力使這些企業成為全國食品行業的領軍者。同時,通過提高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能力等扶持政策對傳統產業提檔昇級,延長產業鏈。
省人大代表張晶川分析,目前,我省已經對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做出決策,把綠色食品開發作為全省近期重點發展10個產業之一,綠色食品產業迎來了提檔昇級的時機。他介紹,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牡丹江市比較優勢明顯。在擴大綠色有機食品原料基地面積的同時,傾力建設牡丹江市綠色有機食品加工園區、鏡泊湖綠色有機食品園區、黑龍江中俄農業高新技術合作示范園區,打造產業高地和資源集聚窪地,以項目建設健全完善綠色食品精深加工體系,使產品覆蓋全國高端市場。
品牌營銷讓市場拉動生產
產的東西好,還要賣得俏,酒香也怕巷子深。兩會上,健全營銷網絡成為代表委員們點綠生金的必提路徑。
李傳良建議,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全方位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服務力度,加快實現品牌由認知度向認可度、由影響力向競爭力的轉變。要引導和鼓勵發展綠色食品專業連鎖經營、直銷配送,積極探索和推進『農超對接』,精心組織綠色食品企業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加強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有效地促進廠商合作、產銷對接,使綠色食品進入以品牌引領消費、以消費拓展市場、以市場拉動生產這一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
許慶武委員說,要建立起企業、協會、政府三方共同努力的渠道網絡,提高渠道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加強對銷售終端的控制。為了保證價值鏈各環節價值的實現與提昇,可以建立『共生型』價值鏈,通過『企業+農戶』模式的構建可以有效實現規模經濟,並建立起風險分擔機制。
品牌保護讓餐桌安全讓企業長青
好水好土好產品,來自大自然的恩賜,好產品好品牌則需要大力呵護。
關於品牌保護,來自五常市的許慶武委員有一肚子話要說,前段時間假稻花香事件給五常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品牌保護課。痛定思痛,他呼吁,要加大執法力度,持之以恆地做好對原產地品牌產品的保護,要開展原產地標記注冊,使原產地品牌合法化,從原產地品牌范圍、品種、生產技術工藝、質量、流通領域等等進行全面監控。以大米為例,要建立優質大米原產地品牌質量標准並進行認證。建立『優質大米身份證』制度。消費者買到大米後,可根據卡片上的信息上網或撥打相應的電話來查詢大米來源的真實性,當發現造假現象時可根據各個環節追查責任。通過確保每袋大米的質量,來進一步提高優質大米原產地品牌的信任度。
作為生產綠色食品的企業,省人大代表王滿玉更是全力呼吁抓好食品行業的誠信體系建設的普及工作,加大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他建議,加強質量管理,建立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完善質量檢測體系。推行農資市場准入,加快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進程。積極配合國家、省的企業年檢、產品抽檢,監督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構建以企業信譽、產品品牌、信用記錄、失信懲罰為重點的綠色食品市場運行信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