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月27日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4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龍江得到了深刻詮釋。2009年,龍江縣的生產糧食44.8億斤。2010年,龍江的糧食產量突破50億斤大關,達到53億斤。今年,只要不受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達到60億斤大有希望。而助推糧食生產實現『三級跳』的原動力,則是以先進科技為依托的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應用與推廣。
據該縣農技推廣中心負責人介紹,糧食產量的逐年遞增,主要來自於『四靠』,即靠的是農技推廣網絡的日漸完善,靠的是良種、良法的推廣與應用,靠的是農民應用科技意識的增強,靠的是科技服務力度的加大。
前些年,該縣200多家有一定規模的種子經營戶,每家至少有3個以上獨家經銷的玉米品種,品種多、雜、亂,讓農民眼花繚亂難辨優劣。為有效解決農民選種難的問題,從2009年開始,該縣通過試驗示范,選出了適合當地生產的先玉335、吉單519等玉米品種,龍稻7、龍粳21等水稻品種,龍谷30、龍谷25等谷子品種,並通過各種渠道向農民講解良種應用的好處,促使該縣新品種應用率在今年達到了95%以上。
以前,黑崗村農民王志都是自己買種子種地,一年忙到頭,玉米畝產也就400公斤。2010年,他在縣農技部門選定的適合龍江種植的玉米品種中選了兩個品種,上秋一測產,畝產達到了700多公斤,樂得全家人合不攏嘴。
該縣還堅持典型示范引路的做法,先後建起了10個縣級科技試驗示范基地、158個村級科技試驗示范田。其中,黑崗鄉黑崗村、山泉鎮大泉子村、龍興鎮榮勝村的玉米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面積都在100畝以上。在水稻試驗示范基地,他們除進行品種對比、兩段式育苗試驗外,還進行了水稻新基質育苗等項目的試驗,共推廣應用了水稻大棚缽育擺栽技術25萬畝、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綠色防治技術160萬畝,為農民提供了看得見、摸得著、一目了然的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在科技推廣上,他們將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作為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僅去年就采集土樣10000個,為農民發放配肥卡10000個,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80萬畝。
該縣十分注重科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形成了縣鄉有指導員、村有示范戶和農民技術員、屯有輻射帶動戶的推廣網絡。目前,龍江縣有縣鄉農技指導員100名、科技示范戶1000戶、農民技術員158名,輻射帶動了2萬多農戶學科技、用科技。魯河鄉先鋒村農民周立俠,在縣、鄉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進入了科技示范戶的行列。去年,他按科技要求,實現標准化生產和田間管理,玉米畝產達到800多公斤。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有20多戶農民應用了良種、良法,均實現了玉米的大幅增產。
由於龍江『十年九旱』,每到夏季,病蟲害頻發。為減少病蟲害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影響,該縣在去年建立了國家級和省級玉米螟綠色防控示范區,共開展玉米螟綠色防控50萬畝。秋季調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有效率達到66.22%,共挽回糧食損失1695萬公斤。同步進行的稻瘟病、玉米絲黑穗病、玉米頂腐病等病害防治及農田雜草防除等植物保護活動,挽回糧食損失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