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3日訊 題:你的困難我惦記請讓我來幫助你——寫在我省繼續實施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之際
劉少煒 東北網記者 印蕾

為被幫扶對象發放物資。 本網資料圖片
2011年1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啟動全省繼續實施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
春回大地,這項被廣大特困職工和社會各界贊譽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創業工程』、『致富工程』又將在2011年的春天裡,在廣袤的龍江大地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
用我的真心幫助你
我省是一個國有大中型企業較多的省份,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大批職工下崗失業,生活遇到困難,其中有近20萬城市特困職工基本生活水平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2000年7月,省委在全省城市啟動實施『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組織黨員乾部和社會各界人士與城市特困職工結成對子,中央和省直屬單位與特困職工所在企業實行一對一幫扶,幫助城市特困職工和特困企業逐步走出困境。
在第一輪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全省就有13個市地、3個產業(農墾、鐵路、林業)和中省直73個廳局共計8465個單位參加了扶貧工作,共幫扶特困企業4150個,16.9萬多名黨員乾部與15.9萬多名特困職工結成對子。
劉延鵬、孫程蘭夫婦二人都是友誼縣麥芽廠下崗職工,孩子正在上大學,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時任友誼縣委副書記的蘇君與劉延鵬家結成幫扶對子後,了解到他曾經做過獸醫工作,並有養殖經驗,建議他發展養殖業,並幫他籌集1萬元啟動資金,飼養了30頭母豬和1000只蛋雞,當年收入就達到3萬元。在蘇君的幫扶下,劉延鵬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母豬發展到了40頭,肥豬發展到了200頭,蛋雞發展到了4000只,養殖面積增加到了1300平方米,形成了集制米、飲料加工、釀酒一條龍的產業,同時,他還聘用了5名下崗特困職工,使他們實現了再就業。
尚志市市委書記劉志國的幫扶對象是新建社區楊桂珍母女,多次入戶調查後,劉志國了解到母女倆都患有尿毒癥,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生活極其困難。逢年過節,劉志國都會到楊桂珍家中看望,帶去慰問品和慰問金。並和醫院等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對母女倆的疾病進行認真檢查和治療。
像蘇君、劉志國一樣,參與『一幫一』的領導乾部都把困難職工視為親人,真心實意的幫。許多幫扶單位捨棄局部利益和自我利益,各盡所能,幫資金、幫技術、幫項目。
省審計廳的幫扶乾部三年先後共有634人次深入到雞西杏花煤礦考察立項,確立了『以養羊為主,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商服、飲食、加工業』的總體幫扶思路,使所幫扶的80戶特困職工全部脫貧,其中11戶已經致富。省委統戰部根據幫扶對象的特點,為22戶特困職工啟動了養豬、開辦廣告公司、食雜店、洗衣店、幼兒園、打字社等項目,並幫助具備上項目條件的幫扶對象上崗就業,最後使22戶特困職工全部脫貧。
每名幫扶乾部、每個幫扶單位的無私援助,猶如一股股涓涓細流,最終匯成了一條愛的激流。
用我的智慧幫助你在注重群眾當前利益的同時,『一幫一』工程還特別注重群眾的長遠利益。 為了讓特困職工們徹底脫貧,幫扶乾部們更多地注重扶技術、扶項目。
幾年前,在雞西立新礦工作的李士文下崗了,妻子沒有工作,孩子剛上小學,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為了生計,李士文在路邊扛過大板鍬,給別人打過零工。在雞西市『一幫一』工程中,市檢察院與李士文結成了幫扶對子。他們經過認真調研和市場分析後,認為開采石場是一個很有發展的脫貧項目。由於項目選得准,市場銷路好,李士文的采石場開辦得紅紅火火,每天可以生產800多塊標准石塊。李士文的2萬元貸款已按期償還,同時,他還僱用了10名下崗職工,每名職工每月收入達1700元左右。
『一幫一』工程從一開始實施就確定了開發式扶貧的方向,堅持把『經濟上扶業』作為主攻目標。在項目開發上,根據被幫扶人的技能特長立項;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資源優勢選項;根據區位優勢和市場趨勢定項,並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項目開發;根據項目大小給予貸款支持。截至目前,有眾多特困職工享受到稅務、工商、衛生、煙草等部門減免稅費的優惠政策。
2000年『一幫一』工程啟動時,省裡把全省機關乾部職工當年半年的取暖補助5000萬元作為『一幫一』工程資金,由『一幫一』辦公室統一使用。辦公室制定了資金管理辦法,規定了資金跟著項目走,專款專用,有償使用,定期收回,滾動發展,安全運作的原則。兩輪工程共投放貸款1700多萬元,用於2132個項目,其中集體項目12個。目前為止,按合同規定,已收回1000萬元。投放資金量雖然不大,但改變了已往扶貧資金有去無回的投放方式,改變了扶貧資金只能解一飢、不能解百飽的輸血式扶貧模式。
據統計,『一幫一』工程實施以來,全省累計有近1.8萬個單位的36.3萬名黨員乾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分別與34萬名特困職工結成了幫扶對子;累計啟動實施扶貧項目超過30萬個,累計籌集資金近10億元,投入啟動項目資金近6億元,經營產值達18萬元。經過幫扶已經有近40萬名被幫扶特困職工實現了再就業,被幫扶的特困職工家庭基本上擺脫了貧困,並出現了4萬戶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萬元的致富戶。
讓我陪你一起走
調查顯示,有90.7%的被調查對象盼望成為『一幫一』幫扶的對象,有20.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一幫一』能夠幫助他們徹底脫貧;有52.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能解燃眉之急;有19.2%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徹底脫貧,還能發家致富。
開弓沒有回頭箭,克難攻堅勇前行。伴隨著困難職工的熱切企盼,2011年1月14日,我省確定繼續實施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創業工程,並明確提出,參加幫扶的人員為全省縣(區)以上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中的黨員乾部,以幫扶單位所屬黨支部的數量確定幫扶對象數量,領導班子成員繼續實施『一對一』幫扶。被幫扶的對象為全省城鎮貧困職工中有勞動能力和創業、就業願望的人員。幫扶的主要內容包括送溫暖、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等,啟動實施培訓、助學、助醫、創業、就業等扶貧項目,積極協調落實創業貸款,使被幫扶對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三年不變。與此同時,市級『一幫一』辦公室要建立互助互濟資金,以解患大病困難家庭的燃眉之急……
困難職工所想的,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工會組織牽掛的。
哈爾濱市總工會提出,把新一輪『一幫一』扶貧解困工作的重點放在幫助困難家庭實現再就業上,認真組織開展『送培訓、送政策、送崗位、送信息、送項目、送資金、送服務』等活動,千方百計創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空間、拓寬就業門路。
綏化、鶴崗市總工會提出,讓『一幫一』走進社區,壯大社區經濟,拉動特困群體脫貧。通過社區這個載體組建工會組織,黨建工建並舉,扶持和壯大社區經濟,吸納就業,引領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讓每一個貧困戶都過上體面的生活』,這是我省繼續實施『一幫一』扶貧解困工作的宏偉目標。大幕已經拉開,無數雙更加有力的手,正在伸向困難職工。

黑河市為特困職工設立的免稅雙扶大市場幫助其就業。 本網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