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訊 郊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已在這項制度中得到益處。據了解,郊區目前農民參合率達99.40%。去年,該區合作醫療籌資標准為每人150元,參合農民住院補償1.08萬人次,參合農民受益率達到10.32%。
郊區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嚴格規范基金運行規程,加強基金的監管。對新農合基金實行財政專戶管理,嚴格執行全區統一管理、封閉運行、收支兩條線制度。按照財務管理規定,嚴格審批手續,收有憑證,付有依據,做到公開透明,形成初審、復核,支出層層把關制度。
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把新農合工作納入各定點醫療機構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了服務合同,針對醫療收費、服務態度、病歷書寫、治療用藥、輔助檢查等相關情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督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整改,在全區范圍通報。在區內設立了『直補窗口』,簡化了補償程序,做到參合農民住院『當天出院,當天報銷』。強化民主監督,設立了舉報電話、意見箱、新農合公示欄,工作人員經常下鄉入戶,聽取群眾建議和意見,接受社會監督。
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控制費用支出。區衛生局制定下發了《郊區定點醫療機構管理規定》,對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及醫療操作規程都作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使區內定點醫療機構有章可循。區合管辦與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所簽訂了責任狀,明確了甲乙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改善新農合經辦條件,安裝新農合管理平臺,強化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對新農合住院患者實行動態管理,從入院到出院實時監控,使報銷流程更加規范。區合管辦充分發揮監管作用,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對定點醫療機構收治病人情況隨時抽查,發現問題及時、嚴肅處理。
實行了單病種限額付費制度,對32種外科病及50種多發病單病種,實行定額付費和限額付費管理。堅持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新農合用藥目錄,對非基本藥物目錄藥品降低5%的報銷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