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省內外薪酬差距逐漸縮小 我省農民工本土就業成新趨勢
2011-03-01 09:29:17 來源:生活報  作者:高春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年味散去,用工熱潮和『用工荒』緊跟而來,南方企業高喊缺工,我省企業的用工需求也非常強烈,今年農民工就業的選擇空間更大了。近日,記者從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獲悉,今年我省農民工將出現『本土就業』的新趨勢。據了解,2010年,省內各地市縣本土企業用工需求激增,各地政府紛紛出臺鼓勵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政策,我省出省打工的農民工數量首次下降。

  不必遠走了 本地企業用工缺口大

  近日,記者在哈市人力資源市場看到,哈爾濱光宇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一線工人150名,要求條件非常寬松,專業不限、年齡在18至48周歲,只需提供身份證就可應聘,經培訓後上崗;公司免費提供住宿和一日三餐,並為員工安排通勤車。

  該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張立輝告訴記者,公司普通工人的月薪基本可達2200-3600元,每年還有兩次漲工資的機會。目前,月薪4000元以上、有三四年工齡的『老職工』大有人在。『只要願意乾,基本是應聘一個留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可以留下來做清潔工。』張立輝說,春節後他一直『蹲守』在哈市人力資源市場,由於大量的生產訂單,公司一線工人缺口在200人以上,從現在招到的工人數量來看,還遠遠不夠。

  工資不低、待遇不錯,咋就招不上人來呢?據張立輝講,從在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的情況來看,雙城等地的很多農民工都在當地上了崗,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來哈農民工的數量,還有一些農民工工作不穩定,不願長期就業。

  多年來,家住肇東的濟先生一直在外地打工。他告訴記者,因為忙著賺錢,他連自己的孩子是怎麼長大的都不知道,今年他打算在家附近找份工作,這樣每天都能見到孩子。

  濟先生的30多個老鄉也和他的想法一樣,他們說,今年肇東有不少企業在招工,所以想在當地找份工作,不想再大老遠地跑到外地去找工作。『我們最希望做土建工程,既可以做長期工又可以做短期工,農忙時還可以回家幫忙種地。』

  據哈市人力資源市場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春節至今,270多家企業提供的6000多個崗位仍有很多處於空缺狀態,其中不乏米旗、卓展、北京華聯等知名企業,其員工缺口都在百人以上。

  留下別走了 政府鼓勵『本土就業』

  『想留在本地就業的農民工越來越多,這是個趨勢,但目前尚不能說是普遍現象。』阿城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2010年,該區10.7萬農民工中,依托阿鋼、鉬礦、青島啤酒等44家大型企業和150家石廠、沙廠、水泥廠的就有近萬名。此外,阿城區旅游業、特色農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及小加工群體給農民工提供的3萬多個崗位,也促使更多的農民工留在了家門口打工。

  『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本土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將日漸增大,在鼓勵「本土就業」的政策下,企業提供的工資、待遇滿足了農民工對務工生活的心理預期,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更願意留在家鄉工作。』據阿城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介紹,2010年,該區3761戶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20萬元以上的工商業戶累計442家,其中,300萬元以上的27家,千萬元以上的1家,由此拉動的就業人數達到5435人。

  『以前,我們每年都要設法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把農民工送出去,現在不同了,本地用工缺口凸顯,我們要鼓勵返鄉農民工留在本地就業。』齊齊哈爾市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以齊齊哈爾市克山縣為例,通過招商引資,總投資達32億元的萬潤公司、四川徽記、龍源風電等一批大項目落戶該縣,共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3500多人,加上2010年當地畜牧業、農林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曾外出打工的兩萬多名農民工全部內部『消化』。從工資、待遇來看,2010年,當地農民工工資與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塘、內陸一些地區的工資差距逐漸縮小,月工資平均增加200多元,促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就地就近轉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我省區域發展來看,各地市本土經濟呈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一些大項目、大企業的開工、上馬,盤活了生產要素資源,擴大了本地農民工的就業渠道和就業容量,為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創造了更多的崗位。同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措施,以調動農民打工的積極性。

  在外不容易 家門口打工更劃算

  2007年,佳木斯市樺南縣梨樹鄉的王麗娟跟老鄉一起到青島的海鮮市場去闖蕩。2010年4月,她從青島返回老家,去了當地一家大米精加工企業打工。

  『我今年25歲,已經成家了。家門口有機會,當然不會捨近求遠,到外地去找工作。不到20歲時,總想出去見見世面,可轉了一圈之後纔發現,在家附近打工纔是最明智的選擇。』王麗娟說,她的家鄉盛產細選水稻,近年來帶動大米加工行業蓬勃發展,用工量越來越大。

  『在青島打工時,月收入2500元左右,除去吃、穿、租房等費用,一個月最多能攢下1000元錢,而且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得靠自己,很不容易。而在老家打工,1300元的工資幾乎都可以攢下,農忙時還能幫家人種地,平時照顧家人也方便。』王麗娟說。

  在哈市人力資源市場,記者遇到了來此求職的王大勇,他曾在江蘇一家機械制造企業乾了5年,2010年纔回到哈市。王大勇告訴記者,他今年26歲,家住平房區平樂村,回到家鄉後,他一直在平房區一家汽車配件公司打工,一年下來,已經成了車間裡的技術能手,還當上了小組長,月工資2000多元。

  『還是在家門口打工更劃算,而且每天都能回家照顧父母,比在外面安心多了!』王大勇說,雖然在江蘇打工時工資略高一些,但消費也高,吃飯、住宿都要錢,一年下來剩不了多少,相比之下,回家後花銷要少很多,而且省去了春節返家的路費。

  加大培訓力度 保障農民工與企業對接

  與以往相比,今年我省不少地方的勞務工作風向已由輸出轉變為保障本土用工。

  『農民工外出,除了要算經濟賬,還要算一算非經濟賬。想要留住他們,既要依靠鄉情、親情,更要依靠經濟效益。』東寧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秦海玲告訴記者,經商務部批准,東寧縣正在建設服裝鞋帽跨境連鎖加工城,計劃入駐半成品、成品加工企業100戶,目前已有10戶企業簽約入駐,其中3家服裝鞋帽加工企業正在招工,急需5000餘人。

  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對於農村勞動力,我省在堅持外輸、內轉、創業相結合的前提下,將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堅持涉農培訓、創業培訓與非農培訓相結合。重點圍繞農業工程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業開展涉農培訓。對四五十歲的農民重點開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現代園藝業、鄉村旅游業等專業培訓,促使其就地就近轉移。同時,有選擇地開展外出就業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培訓,積極探索村級設點、企業與學校、企業委托、學校自辦等培訓模式,開展多途徑、多形式的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障農民工與企業順利對接,解決企業招工難、農民工找工難的重要手段。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