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中國救援隊隊員、哈爾濱人劉如山講述在日本救援經歷
2011-03-22 09:28:41 來源:生活報  作者:張帆 高春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21日,劉如山和他的隊友回到北京。圖片由劉如山提供

  生活報3月22日訊 這裡距離發生核泄漏的福島核電站200公裡;這裡5級以上餘震頻發,刮著5到6級的海風;這裡食物緊缺,沒水、沒電也沒有通訊信號,這裡是日本岩手縣的大船渡市,15名中國救援隊員搜尋生命跡象的地方。這15人中,有一位是我們冰城百姓的家鄉人,他叫劉如山。21日,剛剛完成了救援任務回國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如山,給記者講述了,過去的八天八夜,他們是如何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開展搜救工作的——

  結構專家看不到房屋結構

  據劉如山介紹,中國救援隊在13日12時30分抵達日本羽田機場後,乘坐日本自衛隊飛機於18時40分抵達岩手縣花卷軍用機場。

  沒有停歇,隊員們直奔大船渡市。大船渡市靠近海岸線,灣岸總人口4萬多人,地震時受海嘯衝擊強烈,是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救援隊在大船渡市一所職業中學的操場上紮營露宿。

  劉如山告訴記者,他在日本生活過12年,可以熟練地與日本人交流,因此他被安排在留守接待組和現場搜救組交替工作。作為救援隊中唯一的結構專家,劉如山的另一個職責是在地震現場鑒定建築物是否安全,救援隊員進入有無生命危險。如發現幸存者,則根據建築的損毀程度,拿出安全有效的施救方案。但這一次,劉如山坦言,他有點失去『用武之地』的感覺。海嘯的摧毀能力要比地震徹底得多,很多房屋被夷為平地,根本沒有結構可言。

  救援過程未受核輻射影響

  海嘯過後,中國救援隊所在的大船渡市,水、電、通訊基本中斷。再加上,天公不作美,震後不僅下了雪,當地還一直刮著五六級的海風,中國救援隊的帳篷經常被海風刮翻。他們的搜救工作,經常是伴隨著五六級以上的餘震和刺耳的海嘯警報聲。

  救援隊利用自帶設備發電照明,吃住實行自給自足。最初救援隊在飛赴日本時,共攜帶了5噸的隨行物品,但其中食品並不多,過去的八天,搜救隊員只吃過幾頓熱粥,大多以方便面充飢。

  日本地震後,距離大船渡市200公裡的福島核電站成為世界的焦點,中國救援隊距離發生核泄漏的核電站如此之近,他們的安全成為國內同胞擔心的問題。對此,劉如山解釋說:『因為幾天來,當地多為北風或西北風,污染物被吹往太平洋,每天早中晚我們都用監測儀器監測,救援地區並沒有受到核輻射影響。』

  中國救援隊堅持到了最後

  劉如山告訴記者,中國救援隊是震後來到當地參與救援行動的第一支國際救援隊,負責大船渡的南部地區,救援隊人均面積相比美國等救援隊是最大的。劉如山和他的隊友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地毯式搜救,並堅持到了最後。

  他們的工作也贏得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認可。劉如山說,當地民眾對救援隊冒著遭受核輻射的危險繼續救援,十分感激。大船渡市政府在用水緊張的情況下,還專門為救援隊送來飲用水,並提供了必要的發電油料保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劉如山暫時還不能回到哈爾濱,他要在北京向多個部門匯報救援情況,不過他希望通過本報感謝哈爾濱市民對他的關注。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