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中華巴洛克街區的一聲嘆息:保護這本"石頭與木頭"的史書
2011-03-29 09:36:5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鄭璐 楊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9日訊 2010年,隨著中華巴洛克二期工程改造開工,關於對哈爾濱老道外的建築如何保護,成了許多熱衷保護老建築的市民和專家所熱議的話題。怎樣纔能實現建設者提出的『修舊如舊』?修繕後又該如何利用?一直是困擾各方的難題。當人們走過中華巴洛克保護街區,看著新建成的建築群門可羅雀的現狀時,感到無奈又不禁深思,如何讓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老建築,讓珍貴的歷史記憶完好流傳下去,這是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的問題。

  專家為建設老道外建言

  老城保護應力保原貌原生態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宋魁認為,保護老城區的歷史建築,對其進行合理的修繕和維護是一件大好事。但他強調,如果巴洛克地區的維修改造,僅僅是老建築群被推土機推平、抹去,取而代之建成的商業建築都千篇一律,沒有任何特點,那巴洛克建築所蘊涵的文化也將無從談起,這將令人扼腕嘆息。

  近年來,宋魁始終致力於哈爾濱市歷史建築和文化街區的保護及修繕工作。他向記者說起,自己在歐洲一些國家考察時了解到,國外在保護老建築方面所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盡力保持老建築的原有風貌。宋魁舉例說,他在聖彼得堡考察時發現,這座城市裡有很多老建築都是彼得大帝時期建造的,時至今日,除了局部修繕,從未在原建築上改建加建。哈爾濱市的巴洛克建築群同為歷史文化街區,同樣是哈爾濱人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一定要在合理規劃、科學施工的前提下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性修復。

 


 

 

  保護老建築要突出其特色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曲文勇告訴記者,當前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使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城市的特色和個性越來越模糊,變成了千城一面。這種狀態下,保護城市的個性特色就變得尤為重要。許多城市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下大力氣挖掘城市個性,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市發展到今天,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文化遺產。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復雜多樣,在提煉哈爾濱城市精神時,要充分反映出哈爾濱的風貌和風土人情,要突出哈爾濱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積淀。歐洲對於城市建築的外在色調,很重視其一致性,在蓋新的建築時,會考慮到建築物本身與周遭環境的配合。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外形是一致的。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城市基本調性,就是紅瓦、白牆,整齊的天際線,猶如童話世界一般。而同樣都是老建築,在哈爾濱卻遭到違法破壞,實在可惜。

  旅游開發要服從於文物保護

  我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說,建築這本『石頭和木頭的史書,忠實地反映著一定社會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著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旅游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晶說,『這些遺產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我們要好好保護祖國博大精深的古建築遺產。』文物保護工作室是城市的重中之重,旅游活動的開發要服從於文物保護工作。將歷史風貌建築納入旅游資源開發,其主要目的應該是促進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文物古跡保護的越好,這個城市進行旅游經濟開發的潛力越大。『拿廈門鼓浪嶼來說,穿行於鼓浪嶼的小巷中,不時映入眼簾的一道道沈重鐵門後,掩映在濃蔭下、花木中的老房子總會勾起人們對逝去歲月的種種猜想。昔日建造它們並生活其中的是些什麼人?那光滑的石階上、高大的落地窗前、寬闊的廊道中,是怎樣的奢華與時尚。鼓浪嶼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只有站在這裡,現世的我們纔有回到那個失落年代的參照物。這就是鼓浪嶼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旅游價值。』

  在哈爾濱,除冬季冰雪旅游特色外,冰雪掩映下的『老道外』充滿盎然生機,既然中華巴洛克已經初具規模,那應該想想怎樣把旅游項目搞好。現在巴洛克街區缺少內容,可以說這樣的閑置是一種資源浪費。從旅游經濟角度講,不能只讓游客來看建築外牆,要有吃、住、行、游、購、娛的綜合環境。中華巴洛克應當嘗試恢復老道外前店後廠式的商市內容,如食品制作、民俗展演等,最好游客能參與體驗,這是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民間力量始終關注老道外建設

  大龍:網友們為建好老道外出招

  從2010年巴洛克二期改造動工開始,老道外的變化都被哈館網的網友們記錄下來,並成為互聯網上熱議的話題。自從巴洛克街區改造動工後,『「巴洛克」究竟該如何改造』這個問題一直牽動網友們的心。

  哈館網的創始人大龍告訴記者,小時候自己經常住在道外的姑姑家,對老道外有很深的感情。2010年初,他與哈館網一個網友聊天時得知,這名網友對老道外有很深的感情,對老道外的發展也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在大龍的鼓勵下,2010年2月末,網友labseries發表了名為《由裡道外,領略新天地,打造哈爾濱道外新天地,道外中華巴洛克商業街區》的帖子,此帖後來成為哈館網上回帖率最高的帖子之一。

  2011年1月,得知首屆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文化節開幕後,大龍又策劃了名為《帶你逛『首屆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文化節』》的帖子,網友們紛紛在網上表達對巴洛克街區的熱切關注,短短幾天內有近2000人瀏覽,上百人跟帖留言。

  回想曾經的老道外,大龍的眼神透露出些許傷感,『現在好多老院已經被拆掉了,能看到的沒多少了,估計再過幾年可能就全消失了……』

  冰城馨子:用鏡頭記錄老房子

  她叫趙天華,網名冰城馨子,既是阿邦網『黑龍江旅游』專欄主持,又是新浪博客上的名人。從2006年開始,馨子一直致力於對老道外的老房子、民間文化的拍攝和保護。

  在馨子的博客裡,有一個分類叫做『哈爾濱道外老屋』,裡面有近30篇文章記錄了5年來她始終關注的老道外變遷、老房子裡的人和事。第一篇『道外老屋』發表於2006年10月,拍攝的對象就是現在已經完成重建的南三道街。

  馨子一直堅持拍攝、寫作關於道外老屋的題材,老屋子裡的市井生活、老街上的門牌匾額、大雜院裡的復雜心緒都被她一一記下。2010年,南三道街、南二道街的巴洛克街區要進行第二次改造,馨子得到消息後,立刻來到現場,用鏡頭記錄下拆遷之前的老道外。

  接受采訪時,馨子告訴記者,自從巴洛克二期改造完成以後,她還沒有來得及再去拍攝,而自己對老道外、老房子的感情已經很深厚了,每次去拍攝時心情都有些復雜。她認為,已經拆掉的東西都不可再復制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怎樣把現有的老建築保護好,留住有生活氣息的老道外。


 

  張樹波:保護老建築是大家的事

  作為保護老道外道臺府行動的民間發起人之一,張樹波和他的同伴們對保護老道外有著一樣的共識:老城區、老建築是這座城市的根基,保護它們,是大家的事。

  記者見到張樹波時,他剛剛從外地結束一次文物尋訪活動回到哈爾濱市。說起老道外的城市改造,說起巴洛克的拆遷和重建,張樹波有些百感交集,也有著說不完的建議與擔心。

  對於道外中華巴洛克街區的歷史建築,張樹波念念不忘的就是新市巷、仁義巷、染坊胡同等那幾條小巷。

  每條小巷都是僅百餘米長,一色的青磚小樓,小巷裡的人生活得從容不迫,處處都是生機。而在如今的改造中,這些小巷都被完全拆除,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新建設。小巷裡的原住民早已被異地騰遷到其他地方居住,即使古巷建成,也不會再有往日的氣息。

  張樹波對記者反復說過的一句話是,『當傳統文化失去,人脈斷了之後,靠金錢無法挽回,這是最嚴肅的事實。』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