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鶴崗3月30日訊 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養老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四世同堂、父慈子孝纔叫享受天倫之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改變,這種觀念正在逐漸被打破。經過記者走訪調查發現,更多的老人表示不願意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而願意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老年公寓 一床難求
家裡有房子、有兒子,卻偏去住養老院,這是圖個啥?記者在向陽區的幾家私人老年公寓看到,空床很少,條件好一點的都要提前半年預約。九馬路的一家老年公寓裡的一對老夫妻——孫大爺老兩口兒,今年都70多歲了,身體都好,有兒有女有房,可是他們卻選擇了老年公寓。原來呀,退休後本來就閑不下來,老伴兒也是喜歡熱鬧的人,在老兒子家住了幾年後,老兩口兒身上的毛病也多了起來。孫大爺說,5年前,老伴兒突然檢查出來腦梗,出院後,經常忘事兒,半夜經常不睡覺。偶然一個機會,一位老友前來探望,孫大爺發現本來郁郁寡歡的老友不僅面色紅潤,話題也很多,尤其是說起來養老院的生活眉飛色舞,聽得劉大爺心裡癢癢的。老兩口兒考察了一番後,回家一商量就把名報上了。他們說:『兒女孝順把我們接到家裡住,在樓裡生活實在沒意思誰也不認識,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跟年輕人也不一樣,思想觀念也不一樣,在老年公寓都差不多是一個年代的人,有共同話題。』史大媽今年60歲了,兒子剛結婚兩年,他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把每個月房租交給老年公寓,她說:『現在的年輕人也不習慣跟老人長住,畢竟生活習慣不同,長了多少會有摩擦,一個人在家裡又太孤單,把房子租出去住進老年公寓,又有吃又有住,還有同齡人說話聊天挺好。』一位老年公寓的老板介紹說,我們私人的標准房間每人每月五六百元,吃住都包括,也定期安排老人體檢,像公立的福利院條件要更好,娛樂、健身、學習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每月費用也比我們高出一倍,但老人們去養老都要預約,否則就拿不到床位。『一床難求』不僅側面反映了優質的養老院已然『物以稀為貴』,更多地反映出,離開兒女去社會福利院『集體』生活,成為眼下越來越多老年人的選擇。
自給自足 周末團聚
劉大爺夫婦今年都60多歲了,都是礦務局退休職工,現在兒子娶妻生子,孩子都已經5歲了,他說,兒子又要開創事業又要養育孩子,生活壓力很大,但這些是他的責任,他必須扛得起來,老兩口兒都有退休金,完全可以照顧自己生活,不習慣跟他們一起住,他說:『而且我們也有自己的情趣愛好,孩子給我們找了社區醫生,每個月定期來給我們做身體檢查,我們都報了老年大學的興趣班定期去學書法和舞蹈,有時候跟老同事釣釣魚、下下棋,生活很充實,跟他們一起住過兩天,實在太別扭。現在這樣兒子一家人每周固定都要來一次,大家一起吃飯聊天,有時間幫他們帶帶孩子,感覺生活挺愜意。』劉大爺的兒子說:『幾次想接老人到家裡住,都被他們拒絕了,他們說自己的生活挺有意思。現在想想孝順不一定要四世同堂,隨了老人的心願就是最大的孝順。』劉大爺半開玩笑地說:『現在都自己過自己日子,我們也不願意跟年輕人湊那熱鬧,現在房子戶型都不大,生活在一起也不方便。』
南來北往 異地養老
候鳥族老人是這兩年纔出現的,以冬南夏北居住為養老方式的老人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地老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相比內陸地區,海邊城市溫暖濕潤的氣候對老人們構成極大的吸引力。一位長居青島的鶴崗老人說,東北的夏天還好,冬天太冷,像我們這種有風濕病和老肺炎的老人就受不了,東北冬季裡寒冷的天氣使很多老人選擇呆在家中,對身體健康沒什麼好處。來到青島後,他的很多老年病都減輕了許多。隨著內陸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條件不再是限制老人自由選擇養老地的瓶頸。而那裡的大大小小、不同檔次的養老機構也讓老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老年人真是越活越『瀟灑』,許多老人省吃儉用的傳統觀念悄然改變,部分老人已開始向『享受』型養老轉變。一些老年人選擇在南方氣候適宜的城市買個房子,夏天在北方居住,冬天到南方過冬,而這樣的老人生活條件和收入狀況相對比較都是很優越的。
有關專家表示,『孝順父母的觀念也應隨時代轉變、順從老人的心意,並不要拘泥於老少同堂的形式』。兒女們的孝順觀念也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轉變,『把老人養在家裡就是孝順嗎?那不一定。有時老人養在家裡,兒女們卻都忙於工作,無暇照顧,那反而不孝。』老人和兒女們分開,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可以讓老人融入群體,滿足老人們接觸社會的願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