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訊 拿著國家文件,張景惠急了半年多卻沒辦法。從去年10月至今年4月,他一直在為自己的醫院申報『新農合』定點資格,但半年多過去了,卻一直沒有音訊。而對進不了『新農合』,有關部門與醫院各執一詞。
據呼蘭區民營醫院仁愛醫院院長張景惠介紹,仁愛醫院建立於2005年。由於診療費及藥費相對便宜,這家醫院的患者一直很多,但去年以來情況發生了轉變。
據張院長講,呼蘭區共有3家民營醫院,去年都申報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單位,但只有一家成功。有了『新農合』資格就意味著來手術、住院的農村患者可以報銷45%的費用。由於仁愛醫院至今沒辦成『新農合』,許多患者轉院,仁愛醫院開始不景氣,外聘的7位專家今年走了3人。看著空空如也的病床,張院長焦急萬分。他多次找到呼蘭區衛生局,得到的答復是區裡領導不同意。
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非公立醫療機構凡執行政府規定的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政策,符合醫保定點相關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和民政部門,應按程序將其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仁愛醫院進不了『新農合』到底是什麼原因?昨天,記者采訪了呼蘭區衛生局曲局長。據曲局長介紹,呼蘭區設立了加入『新農合』的准入條件,區衛生局曾去仁愛醫院檢查,發現該院還有一些差距。曲局長表示,仁愛醫院從醫療設備、醫護人員配比上還要進一步完善,區衛生局將盡快幫其改進。記者將衛生局的意見反饋給仁愛醫院,張景惠表示,從他申辦那天開始,從沒有任何衛生部門的領導到他的醫院考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