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爾濱市完善醫療救助體系 努力提高醫療救助水平
2011-05-02 10:52:46 來源:東北網  作者:顧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自2009年4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啟動以來,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齊心協力,落實責任,加大投入,建立機制,克服了改革起步階段的種種困難,基本醫療保障面大幅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取得新進展,醫藥衛生運行長效機制初步建立,三年醫改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自4月24日起,本網將推出系列報道,著重宣傳各地、各部門在醫改方面取得的成效,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建設和諧龍江、幸福龍江作出更大貢獻。

  東北網5月2日訊 (記者 顧碩)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把建立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作為為人民群眾做實事、解難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兩年來更是把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就醫難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連續兩年將此項工作列為市政府『惠民行動』,納入目標管理。

  建立『4+1』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

  近年來,哈爾濱市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在試點中探索,在推進中完善,在創新中發展,從讓更多貧困群眾得到盡可能多的緩解其就醫困難的目標出發。

  為了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哈爾濱市建立了『4+1』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所謂的『4』是指參保參合救助、日常救助、住院救助和機構救助,『1』是指慈善援助參保參合救助。

  通過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和農村五保戶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各級政府全額資助需個人繳費部分,使這些城鄉醫療救助對象在就醫方面有了第一道保障線。將城鄉醫療救助對象按照其家庭類別分別給與每人每年100元-200元不等的日常醫療救助,這成為城鄉醫療救助對象的第二道醫療保障線。將定點醫院與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定點醫院接軌,城鄉醫療救助對象在醫療救助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發生的醫療費用,由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按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藥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內的實際自負部分按一定比例給予支付,這成為城鄉醫療救助對象的第三道醫療保障線。確定一批醫院為機構救助定點醫院。城鄉醫療救助對象持有效證件到機構救助定點醫院就醫,可享受免收掛號費、診查費;住院患者減免20%處置費、護理費、B超費、心電費、化驗費;對26種外科疾病實行單病病種給予優惠;機構救助定點醫院實行醫療保險、新農合、醫療救助『一站式』同步即時結算,這使城鄉醫療救助對象有了既便捷又能減輕支出壓力的第四道醫療保障線。


 

  醫療救助模式『四個轉變』

  醫療救助力度加大以後,使哈爾濱市原有的醫療救助模式發生了『四個轉變』,從而實現了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序接軌。

  由病種救助轉變為住院救助。新出臺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取消了醫療救助的病種限制,同醫療保險和新農合一致起來,使救助病種『全覆蓋』,進一步擴大了醫療救助的受益面。

  由設立起付線救助轉變為不設起付線救助。醫療救助制度建立之初,由於擔心資金不足的問題設立了1000元的起付線,隨著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徹底了取消了醫療救助的起付線,彌補了醫療保險制度以往的缺陷。

  由單一型救助轉變為階梯性救助。救助對象按家庭類別劃分設定了不同的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頂線,同時對患有新辦法中規定的15種重大疾病的提高了救助比例和救助金額,並增加了慈善援助,為救助後仍難以解決醫療費用的困難群眾,提供了一個階梯型的繼續接受治療的有效途徑。

  由傳統的報銷式救助轉變為『一站式』即時結算式救助。先前的醫療救助都是由救助對象自己先行支付醫療費用,然後憑醫療費票據報銷,這使很多救助對象感到困難;出院後,報銷救助金的手續也比較麻煩,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為了進一步提高醫療救助效果,方便困難群眾就醫,2010年,該市開始推進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市區(不含阿城區)每個區指定3-5所醫療機構,阿城區及10縣(市)每個鄉鎮指定1所醫療機構。全市共設立醫療救助『一站式』定點醫療機構215家,救助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期間發生的醫療費用,先由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有關規定結算應報銷部分,再按醫療救助有關規定由民政部門與定點醫院定期結算應救助部分,救助對象只需直接結算本人應付部分,有效的緩解了城鄉困難群眾醫療費壓力,大大方便了困難群眾的就醫。

  《哈爾濱市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暫行辦法》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醫療救助人數和救助資金支出較以前也有明顯增加,2010年支出醫療救助資金突破億元,達1.1億元,救助50餘萬人次。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