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團山悲歌之亟待拯救的『黃金首站』
2011-05-09 15:30:15 來源:生活報  作者:張同 曲顯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呼蘭河邊水土流失嚴重

采砂的船只

  東北網5月9日訊 哈爾濱的濕地旅游藍圖,正在被描繪成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素以冰雪聞名的冰城哈爾濱正在叫響另一個稱謂——北國水城。保護江河生態、開發濕地資源,已成為大哈爾濱的重要發展戰略,以此為契機,團山的歷史遺留問題亟待破解。

  目睹團山慘狀的驢友張先生說:『我熱愛家鄉哈爾濱,她這幾年的變化讓我欣喜。然而,團山一行卻成為我心中的痛。作為整個旅游線路的第一站,團山景區的水土流失,已對呼蘭河下游的生態建設構成了嚴重威脅,要打造「文化呼蘭河」,保護好濕地這個「根」,先遏制采礦采砂行為,限定耕種范圍,再恢復濕地面積,修復受損景觀已刻不容緩!』

  沿河濕地是生態恢復根本

  村民劉女士告訴記者:『河邊根本就不適合種莊稼。本來就是淺水塘,一下雨就積水,這兩天一直都有雨,他們的地都白壟了。如果趕上水大,呼蘭河這側的耕地全都保不住。沿河種莊稼,毀了濕地的同時,也傷了田地。』

  『呼蘭河上游遠在伊春市鐵力的林區,那裡山清水秀,沿河濕地密布,生長著多種魚類。曾幾何時,呼蘭河也是一樣的生態面貌。』相關專家表示,團山是扼守松嫩平原腹地的要衝,又是進出小興安嶺山地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團山因西據呼蘭河水,環擁遼闊沃土,有交通之便,漁糧之利,自古就有人類在此生活、繁衍。漁糧之利,也是一種自然平衡。千百年來,團山濕地一直被侵犯,一直都沒有消失,這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但如果盲目樂觀,導致漁糧失衡,將得到『老天爺的懲罰』。團山耕地再多,也不會再有漁糧之利。

  建設『文化呼蘭河』不能丟了『魂』

  相關專家表示,在水城建設中,呼蘭區要打造『文化呼蘭河』這張牌,就不能丟了團山這個『魂』。『1999年1月10日,團山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那時有這樣的考古概括:團山因山形似龜,俗稱為龜山;團山是地勢不高的丘崗,山的頂部比較平坦,其上有一座古代城址,在古城南側一個小山崗上(俗稱王八腦袋)可以見到一座古塔地基遺跡;在古城東南方向一處簸箕形的小山谷中,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在山的西緣,古城之下,還存在著另一處古文化遺址。其實,這些概括已經與1983年時最初的考古描述相去甚遠,到如今,就連這些概括的遺址也都找不到了。』

  『團山風景區掛牌多年,除了修一個大門,對環境的保護和文化的挖掘,哪件事兒都沒做好。「金兀術的妹妹墳墓」、「外國盜墓者留下的紐扣」,都成了沒有考據的民間傳說。』驢友李先生氣憤地說。

  村民劉女士告訴記者,除了一條屢修屢損的通村公路,呼蘭區這些年對團山景區的開發建設僅限於規劃層面,『山門都是我們村自己籌錢建的。網上出現的「民女告官」就發生在這兒。村民舉報這裡的環境和生態遭到人為破壞,被人打擊報復,險些家破人亡。相關管理部門對此也沒有回應,破壞也就成了常態。』

  拯救團山刻不容緩

  在團山北山的一個坡地上,3名團山村村民正躺在田間閑談。其中一名村民告訴記者,十幾年前這片山坡還都是草地,小時候他們經常到這裡玩。『30年前,這一區域的古代遺址非常明顯,古城的北城門還有部分立在山北一二公裡遠的河套上,這些年都被河水衝沒了。前幾年有人還在那邊挖到過碗口大的銅錢,用手一擦?亮,現在啥都沒有了。』

  1986年6月,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和呼蘭縣文物管理所對團山文化遺址進行了聯合考察,並撰寫《哈爾濱市呼蘭縣團山遺址調查簡報》。調查表明,由於河水衝刷,這一片遺址已經形成了自然斷面。

  相關專家表示,由於近些年肆意在河邊耕種、采砂,嚴重破壞了沿河濕地,濕地保持水土的功能不斷減弱。水土流失不但改變了河道位置,也加劇了河水對古城遺址的吞噬。『遠看,呼蘭河在團山一帶轉了一個大彎,河道中央形成了一個大沙洲。沙州將河水擠向兩岸,兩側河岸在不斷塌落。』

  對此相關專家和市民紛紛表示,水土流失對呼蘭河下游的生態建設構成了嚴重威脅,不管是呼蘭古城建設,還是河口濕地建設,如果泥沙不斷順河而下,都會造成河道淤塞和岸灘改變。停止采礦采砂、限定耕種范圍、恢復濕地面積,都是刻不容緩要做的大事。

  系列報道:團山悲歌之驢友見聞 慘不忍睹

  團山悲歌之挖山開礦 濕地滿目瘡痍

  團山悲歌之十年紙上規劃 十年持續破壞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