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內破爛的建築。
東北網5月19日訊 記者從道裡區棚改辦獲悉,道裡區田地街棚改項目房屋征收補償方案目前正在面向居民征求意見,預計田地街棚改征收項目將在6月初啟動,20餘棟年逾六旬的老房屋有望退出歷史舞臺。
『埠頭區』年逾六旬高齡
據了解,道裡區田地街、地段街棚改征收房屋位於我市一類街道,從其外觀上很難判斷出他們的真實樓齡。昨天,記者看到了9本老房照,均標明『住所埠頭區買賣街四四號,經辦官署哈爾濱市政府,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從房照上推算,這批房屋至少有65歲高齡了。經查閱道裡區地方志,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俄國在修築中東鐵路的同時,佔據道裡地段松花江岸區建工廠、開碼頭、闢道路、建房屋,並將此地劃為鐵路的附屬地,稱為埠頭區。1938年7月,廢除保甲制,實行區制。道裡地區設埠頭區、新陽區和顧鄉區3個事務所,區治下設分區,此後區劃多次變動。
房屋陰暗經常失火
張濱出生在買賣街76號院,談起對大院的感受時,他的眼睛濕潤了。據張濱回憶,1983年,他出生在這個大院裡,院裡的房屋大概始建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居民有30多戶,每戶面積大都在20平方米,他家三口人擠在僅有的12平方米的小屋內。無論冬夏室內都見不到陽光,白天室內很黑,只有打開燈纔勉強看清東西。這裡的住戶大多沒有上下水,做飯洗衣極為不便,最難的就是上廁所,院內只有一座公共旱廁,到了夏季居民們不敢開窗納涼,到了冬季外面又黑又冷,對於身體不便和年齡較大的老人來說更是難題。目前,已有部分居民把房屋租給鄰近的小商小販居住或作臨時倉庫使用。
由於76號院房屋多為木質結構,電線老化、明火做飯,院內已發生多次火災,東北角一個據說偽滿時期日本軍官居住過的三層小樓已經多次過火,燒得就剩下兩個鐵鍋爐和一面磚牆,
老房拆遷喜盼兒孫團聚
現年62歲的呂明義老夫妻倆居住在田地街47號四層頂樓,該樓一至四樓的樓梯因年久失修有的已經坍塌,下面用鋼筋支橕著,走在上面令人提心吊膽。記者上到四樓,穿過一條昏暗狹小的過道進入呂師傅家,雖然此時臨近中午,但室內依然較暗。呂師傅說,冬天只能靠自制的土暖氣取暖做飯,在僅有1平方米多的小廚房裡生火做飯,油煙嗆得全家人喘不上來氣,冬天無論怎麼燒,還是凍得要命。去年冬天,呂師傅的小孫子降生了,因為這裡太冷,他只好讓兒子一家三口到外面租房子住。如今政府要征收改造了,呂師傅和老伴都高興地對記者講,等拆遷改造完後,就可以把小孫子接回來,他們老倆口也過上退休哄孫子的幸福生活。
據道裡區征收辦主任王海元介紹,田地街棚改項目東起買賣街,西至地段街,南起田地街,北至地段小學圍牆(不含地段小學)。需拆除房屋總建築面積20951.66平方米,征收總戶數600戶。此次征收改造是政府組織實施的對基礎設施落後地段進行的舊城區改造,目前該地段房屋征收工作正處在征求意見階段。征求意見結束後,征收辦將梳理合理性意見,並在綜合考慮後,應用到改造的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