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農委創建服務『三農』黨建品牌
2011-05-27 09:22:2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常春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27日訊 『大棚裡缺的肥料補了嗎?』

  『補完了。你看這瓜苗,綠得讓人高興,一個多月後,保結第一批大黃瓤西瓜。』

  『好啊。咱們的瓜可是到過奧運會的,種不好不原諒你啊。』

  『包在我身上,哈哈……』

  連日來,記者隨著牡丹江市農委走訪農戶,不時聽到鄉親們和農委工作人員這樣的對話。2010年,牡丹江市農委全力打造『以食為天旗更紅』黨建品牌,通過加強黨的建設,真誠為『三農』服務。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153元,連續8年全省第一。

  『黨建品牌創建,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做得更好。希望通過黨員的示范帶頭與農民的努力,為牡丹江叫響綠色食品之都這一城市品牌增添力量。』牡丹江市農委紀委書記屈延海說。

  備春耕黨員服務隊開展全程服務

  牡丹江市西安區溫春鎮大莫村村民徐鳳霞家裡書桌的玻璃板下,壓著兩張A4紙,上面一排排的小字是她的『寶』。

  『這兩頁紙告訴我,我家的大棚土壤條件咋樣,需采取哪些施肥措施,好讓大棚裡土壤的肥力發揮到最好水平。』徐鳳霞說。

  記者看到的是一張2011年春季酸化和鹽化程度化驗結果通報表,這份化驗結果來自牡丹江市農委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一周前,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尹義彬帶領工作人員來到了大莫村。

  『早晨不到8點來,來了就上山下地,一天采集了2000畝地的土樣,把全村的地都采完了。采完的土樣裝在小袋子裡,裝了滿滿一車,下午5點多纔走。』徐鳳霞說,『我站在地頭給他們指方向,他們在地裡找采集點,一會這頭一會那頭,看著都累,我走的沒他們路遠,但我的腿也酸了好多天。』『測驗之後一周,我村就都收到了土壤檢驗結果。』

  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指導村民科學合理施肥,是牡丹江市農委備春耕工作一部分。此外,他們還組成黨員專家組進村入戶,幫助農民謀劃種植意向、調整增收項目、提供市場信息、解決生產難題。他們組建『備春耕黨員服務隊』16支共270多人,與上千農民結成幫扶對子建立長期指導和服務關系,從種植計劃、資金和物資儲備、技術培訓和指導、餘糧銷售等方面開展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

  『比如說,假種子要提防。』牡丹江市種子管理處工作人員說。為全面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子、農藥和肥料,市種子管理處3月份啟動了農資市場專項治理整頓。與此同時,第十六屆農業科技大集暨農民節的舉辦,在這個春天讓更多的農民朋友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看苗情

  遠程視頻送『專家』送科技

  5月以來雨水多,通往大棚的路變得泥濘難行。

  在蘭崗鎮西香瓜特色黨支部西香瓜女狀元齊彩華的大棚裡,農委的工作人員透過塑料薄膜查看秧苗的生長情況,不時向農戶詢問一些關於瓜秧生長的具體參數。

  記者原本想采訪齊彩華,可到了村子後,她的家人告訴我們:『齊彩華去佳木斯了。佳木斯有人種的瓜苗出了問題,早晨打電話過來希望齊彩華去看看,她急匆匆趕去了,苗情可不能耽誤啊!』

  雖然未能一睹西香瓜女狀元的風采,但記者還是從農委的口中了解了這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一些故事。

  當年齊彩華剛開始種植西香瓜時,由於缺少經驗,准備不足,一個瓜期折騰下來,往往收益不多,她很苦惱。市農委得知後,請來專家到她的棚裡進行指點,並在每年年初貸給她一萬元錢用於生產,很快她實現了資金周轉。如今,她家的西香瓜遠近聞名,很多來往鏡泊湖的人都以吃到齊彩華的西香瓜為榮。瓜農小張說,現在,齊彩華種植西香瓜一年可獲得毛利潤百餘萬元左右。

  四五月份,草木吐綠,蠶蜂養殖也提上日程。『4月份建蠶廠,7月中旬走上山,9月份養殖完畢,蠶蜂養殖我能得心應手,全仗著農委蠶蜂技術站的專家。』海林市柴河鎮向陽村貧困農民張霞在農委指導站黨支部的指導下放養柞蠶960蛾,年純收入可達1.5萬元,這在以前可並不容易實現。

  今年年初以來,牡丹江市農委共組織了2500多人次科技人員下鄉開展培訓活動,舉辦各類培訓班1300多期,發放技術資料和宣傳單26萬多份,培訓農民35萬人次,實現了鄉(鎮)有專家、村村有能手,戶有明白人,農民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的能力得到顯著提昇。據了解,2010年至今,單農民和農村乾部熱線電話他們就接了3000多個。

  『因為地點等原因,凡事都到現場有些不切合實際,這個時候,遠程視頻指導就發揮了作用。』市農委工作人員說。在大莫村視頻教學接收終端,村支部書記關義軍給記者演示了整個遠程視頻指導的流程。

  闖市場

  把好安全關讓農產品走得更遠

  5月下旬,本地蔬菜開始進入市場,大莫村每天都會迎來十餘臺前來購菜的貨車。

  『三年前我開始來這裡收菜,我認准了這裡,這幾年就沒換過地方!』收菜商認准的是這裡蔬菜的食用安全。

  『近來食品安全問題讓人頭疼,我們的食品安全檢查工作從未松懈過。』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牛力武說,『對農產品,投入前做好生產資料存檔,投入市場加強執法檢查,查看是否含有添加劑,是否還有高殘留農藥……我們從超市、批發市場、早市同時抽取幾個不同的地點采購,花錢買來蔬菜,購買後要求他們告知蔬菜的進貨渠道以及聯系方式,我們把蔬菜樣品打碎並送到省裡檢驗,然後根據檢驗結果做出相應決定。』

  記者詢問是否曾檢查出問題農產品,牛主任沒有回答。他帶著記者來到數裡外的一處大棚,指著棚內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對記者說:『如果我們的食品叫不響,大莫村的以色列柿子也不會直銷到俄羅斯去。』

  對俄蔬菜直銷這一話題打開了農委工作人員的話匣子,以寧安市源豐對俄果蔬國際物流園區為例,該項目使寧安市融入『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是寧安集合『口岸、基地、環境』打造的果蔬對俄出口直通車的載體,項目建成後,將使寧安市成為帶動牡丹江周邊市縣、黑龍江東南部的主要果蔬集散地,成為中國北方『壽光』,預計每年水果、蔬菜經營量達80萬噸,對俄出口4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兩億元。

  農委工作人員還對近年來圍繞農村農產品所做的項目建設如數家珍——有機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綠色食品物流園等項目,對接了上海清美、杭州華源、江蘇雨潤、河北華夏神農公司等7家戰略投資者,全市共有10個項目被列入省級扶持行列,響水大米、紅星乳業、鑫鵬肉業、北味菌業4個項目已經被列入全省十大產業大項目之中,鏡農公司、和平米業等3個項目進入省重點扶持的30個農產品加工產值超10億元的大項目行列,農業行業整體實現了在全省創一流、當排頭的目標。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