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7日訊 今年的春天來得有些遲,進入五月天公不作美,雖說時陰時晴,雖說還有些許料峭的春寒,但是第三屆三江杏花節期間,佳木斯變成了一座歡樂的城市。三江明珠喜迎八方賓朋,穿行在佳木斯的大街小巷,一張張燦爛笑臉映入眼簾,記者深深感受到佳木斯打造幸福城市、提昇幸福指數的力度與成效。
佳木斯城調隊日前隨機抽取了百名市民調查後統計出數字表明,目前居民中認為自己所生活居住的環境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個人感到滿意的達到了84%;94%的受訪者對我市的環境建設工作表示『非常滿意』;對我市園林綠化工作『非常滿意』的人達到了84%。
尋常百姓的小日子,黨委政府的大民生,上面這組調查取得的數字是我市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始終是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最深情的牽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加強和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這是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說佳木斯的變化最明顯的還是這三年,記得當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十項重點工程』的時候我們還以為這是糊弄老百姓的呢,沒想到,是動了真格的了,看看眼下佳木斯城市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道路發生的巨大變化、收入發生的巨大變化,變化真的太大了。』61歲的王華說這話時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
三年前,當民生工程、改革攻堅工程、環境優化工程、社會穩定工程等十項重點工程的目標提出後,一個原本像『溫水』的城市,因自身經濟體制、行政體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而不斷昇溫。溫吞的水開始沸騰,給佳木斯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源源動力。通過提昇經濟品質、文化品質、環境品質、制度品質、生活品質,使城市的集聚力、輻射力和美譽度不斷提高,秀氣、靈氣、洋氣、漂亮、幸福指數較高的快樂型城市已經顯現。
打造快樂型城市,佳木斯歷史積淀、文化底蘊豐厚。當年的佳木斯,號稱『東北小延安』;當年的佳木斯,戲劇團體,京、評、話、歌舞一應俱全。《五國城》、《托起明天的太陽》等劇目聞名全國。自從杏花被確定為市花,杏樹被確定為市樹,寫杏、畫杏、說杏、唱杏、拍杏等自發的、形式多樣的群眾愛杏活動,蔚然成風。
三江杏花節、三江國際旅游節、三江知青節、三江國際潑雪節,填滿了佳木斯的春夏秋冬。 4個節日,百姓都是主角。文化的挖掘和頻繁的節慶活動,激起了市民極大的參與熱情,更激發了他們強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老百姓說了:咱佳木斯的節慶活動,就是一個筐,啥樂呵事兒都能往裡裝。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佳木斯人始終把淨化環境、美化環境放在首位。經過環境綜合治理,空氣質量符合或好於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天數均達到330天以上。
時至今日,三江明珠已現新姿,『雙百雙宜』現代濱江城市和具有較高首位度的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已經確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佳木斯這座最早迎接太陽的城市,必將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吹響開放與跨越發展的號角,讓魅力和諧的溫暖陽光灑遍三江明珠的每寸土地。可以預見,一個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投資者安全放心的城市,必將給這裡的人民帶來幸福的明天。
站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處於結構轉型、跨越發展、加速崛起的戰略機遇期的佳木斯,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的經濟轉型、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轉型、以強化公共服務為導向的政府轉型等三個轉型,大力推進『工業強市、生態立市、開放興市、創業富市』四大舉措,在區域競相發展的格局中,潛力巨大,充滿希望,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