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邁向世界級的森林城市
2011-07-01 09:52:2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始紅松林

湯旺河石林

  滄海橫流,人間正道。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90華誕。90載艱苦卓絕,90載榮耀輝煌。9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偉大勝利,推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走向復興的奮斗凱歌。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與共和國同齡的伊春林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取得了驕人業績。

  伊春是重點國有林區,也是中國最大的森林城市。全市林業施業區面積4萬平方公裡,森林覆被率高達86.5%,森林總蓄積2.38億立方米,素有『中國林都』、『紅松故鄉』、『綠色伊春』、『恐龍故鄉』之美譽。

  根據黨中央的決定,1948年,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用火熱的激情拉開了開發建設伊春的序幕。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廣大開發建設者在茫茫林海雪原上建起了一座新興的林業城市,建成了全國重要的森林工業基地。進入新世紀以來,伊春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突出抓了嚴管資源、保護紅松、林權改革、經濟轉型、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改善民生等事關全局的大事,鮮明地豎起了生態保護的旗幟、改革創新的旗幟、科學發展的旗幟,贏得了國內外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伊春相繼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中國最佳避暑勝地、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還被聯合國有關組織授予『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范例——綠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諧城市』等榮譽稱號。

  歷經60多年的艱苦奮斗,伊春林區在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中,森林資源實現了長大於消的恢復性增長

  保護森林、恢復生態,是伊春人民多年追求的目標。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中,歷屆市委、市政府在積極為國家建設提供木材的同時,在森林保護培育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開發建設初期,伊春林區創造的『采育兼顧伐』和『采育雙包』經驗,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並在全國國有林區推廣。60多年來,全市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積達到158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3370萬畝,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後備森林資源。為了保護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珍稀樹種紅松,不讓『紅松故鄉』變成『紅松故事』,伊春在上級依然允許采伐,停伐則每年減少地方財政收入1.6億元的考驗下,2004年主動采取了停伐措施,六年來累計減少天然紅松林蓄積消耗近200萬立方米,並將胸徑16公分以上的紅松活立木全部掛牌定位編號建檔,實行數字化管理,還相繼發行了以『保護生態環境、拯救珍稀樹種』為主題的紅松龍卡,建立了紅松保護基金,成立了紅松保護聯合會,開通了紅松網,廣泛開展了紅松認領活動,累計募集資金3030萬元,維護了伊春林區『紅松故鄉』的美譽。2008年以來又把黃菠蘿、水曲柳、核桃楸和林蛙、鳥類魚類、藍莓等物種列入禁伐和保護范圍。將13萬公頃濕地納入自然保護區范圍,對其它分散但具有生態代表性和生物多樣性功能齊全的濕地,面積大於8公頃的濕地,采取建立保護地的方式實施了長期保護。通過堅持不懈地保護培育森林資源,到2007年伊春歷史性地實現了森林資源年淨增500萬立方米以上的良性循環。2008年,省委省政府將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列為全省『八大經濟區』之後,伊春全面加快了森林及其生態系統的建設步伐,並自2008年起實施了生態建設公共報告制度,2010年及時發布了中國林科院對伊春境內森林、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評估結果。目前伊春森林和濕地資產總價值為1.26萬億元,每年提供的物質產品總價值為320億元,生態服務總價值為1433億元,每年釋放氧氣量1030萬噸、價值38.6億元,固碳12.3億噸、服務價值達36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達到580億元。在提供的生態服務中,只有34%被本地所用,其餘66%都貢獻給了其它區域。現在,伊春林區已經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進入了森林經營的新時代。再過20年,伊春的森林資源就可以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就能夠把一個生態恢復良好的小興安嶺還給中國、還給世界!


  歷經60多年的艱苦奮斗,初步實現了由資源消耗型向生態主導型產業的轉變,伊春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歷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發展這條主線,先後實施了『一下四上一活』、『綜合立體開發』、『兩改兩開兩調兩帶』、『二次創業、富民興市』等發展戰略,總結推廣了鐵力局『一改兩管三分』和雙豐局『兩調一轉』經驗,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和經濟轉型之路。2005年5月和2008年3月,伊春分別被國務院確定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全市上下緊緊抓住這些機遇,著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培育和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主導型接續替代產業,使國民經濟在傳統主導產業萎縮過程中保持了較快增長。2010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萬元,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林產工業正在向精深加工方向轉化和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森林食品、綠色能源、冶金及礦產開發等接續替代產業不斷壯大,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0%以上,實現了由『獨木支橕』向『多業並舉』、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的轉變。

  歷經60多年的艱苦奮斗,長期制約伊春發展的體制性、社會性矛盾被逐步攻克,對內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積極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大力推進國企改革,目前全市中小型企業改制面達到98.8%,西鋼集團、浩良河水泥、伊春啤酒廠等大型國有企業成功改制,非公有制經濟日趨活躍,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為了探索發展路徑,伊春緊緊抓住『南資北移、外資內移』的有利時機,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外向帶動戰略,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連續成功舉辦了森林生態旅游節等系列節事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了經貿洽談合作,已與國內12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對外交往領域已擴大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2010年,全市就引進國內資金132.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540萬美元,外貿進出口達3.02億美元,外向型經濟有力推動了全市快速發展。改革探索、體制創新更是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06年4月29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在烏馬河林業局烏馬河經營所敲響了第一槌,從此拉開了中國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的序幕。當年就將規劃的5個林業局15個林場所8萬公頃林木和林地全部流轉承包給了6623戶林業職工。林權制度改革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它真正觸及了林業產權,初步建立起了責權利相統一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機制,真正激發了林業職工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歷史性地開創了國有林業多元投入、森林價值分類經營、『三大效益』同時收獲的新格局。截至目前,所有承包經營林地內未發生一起林政案件和森林火情火警,林地承包戶共完成更新造林10817公頃,其中在無林地、退耕還林地上造林880公頃,共節約國家育林基金投資6490萬元,安置職工就業9934人。通過發展林下經濟,承包戶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戶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為解決林區投入難、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增收難等問題邁出了突破性一步。

  歷經60多年的艱苦奮斗,伊春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大大提昇。開發初期,受『先生產、後生活』發展模式影響,城鎮建設明顯滯後

  60多年後的今天,『四區連片』的中心城區帶動戰略取得重大進展,以城鄉道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相繼建成哈伊路、鶴伊路、伊嘉路等公路,哈伊高速即將建成,全市『一縱三橫一環』公路主骨架網和『兩個半小時公路圈』初步形成。林都機場順利通航,興安湖水庫下閘蓄水,『三供兩治』工程全面鋪開,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四城聯創』成效顯著,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順利通過國家技術評估。惠及30萬人口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正在實施,三年來改造棚戶區503萬平方米、泥草房6465戶,建設廉租住房1.8萬套,林區群眾將徹底告別居住近半個世紀的低矮破舊的棚戶區。昔日封閉落後的林城,如今正在向『世界知名、中國一流、中等規模、生態園林』的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歷經60多年的艱苦奮斗,伊春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開發建設60多年來,全市上下大力弘揚『紅松精神』、『伊春精神』和『馬永順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和創建活動,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了很大提高。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技等項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始終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最根本的任務,以解決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和低收入、低保障為著力點,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將新增財力和對上爭取資金更多投向民生。經過積極努力,較好地解決了拖欠工資和老知青、五七工、家屬工養老統籌以及富餘職工安置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並提高了森工企業職工工資,兌現了林區教師、公檢法乾警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實現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基本全覆蓋,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201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使林區百姓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

  回首60多年來的林區開發建設歷程,我們從中得到了這樣一些重要啟示:要實現伊春林區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必須把小興安嶺大森林及其孕育產生的森林文化視為伊春城市發展的靈魂,不斷挖掘和豐富『紅松精神』、『伊春精神』、『馬永順精神』的思想與文化內涵,激勵廣大林區乾部群眾不懈努力和奮斗;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神聚力,共謀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切實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性。

  輝煌的業績已屬於過去,新的創造尚寄望在明天。我們將以黨90華誕為新的起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建設『生態良好、產業發達、體制先進、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社會主義新林區為目標,只爭朝夕,時不我待,努力實現伊春發展的新跨越。

  第一,加快推進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努力把生態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繼續高舉生態保護的旗幟,堅持『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和『在保護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興市富民』發展戰略不動搖,緊緊抓住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上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實施天保二期工程的歷史性機遇,加速構建森林經營新框架。力爭到2020年,重點生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基本恢復小興安嶺開發初期的生態功能,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第二,積極推進城市經濟轉型,大力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產業。在切實抓好傳統產業優化昇級的同時,以省委、省政府實施產業項目建設活動年為契機,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的方針,在充分考慮環境可承載力的前提下,大上項目,上大項目,集中精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加速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產業體系。

  第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林區。順應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需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總結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積極向國家爭取擴大試點面積,進一步放大改革的綜合效應。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突出重點、優化環境,積極引進大項目、大企業、大集團,推動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第四,以『四城聯創』為載體,加快建設現代化林業城市。全面開展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級森林城市、國家級文明城市和國家級衛生城市『四城聯創』。集中財力、物力,重點打造『四區連片』的中心城區,盡快形成210平方公裡的中心城區主體框架。加快棚戶區改造步伐,力爭在國家政策支持期限內全面完成全市棚戶區改造任務。加快興安湖水庫、伊綏高速、熱源改造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整體推動現代化林業城市的提檔昇級,力爭2年內同步完成創建目標。

  第五,全面開展『第三次創業』,加快林區職工群眾共同致富進程。引導職工群眾積極參與森林管護承包經營,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畜牧養殖業和旅游服務業,通過創業實現共同致富。力爭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與全國全省同步邁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90年彈指一揮間。回顧中國共產黨的風雨歷程,深刻總結60多年來伊春林區在黨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業績,更加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盡管未來的征途上還會有許多艱難險阻,但是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有全市上下的齊心努力,伊春一定能夠走出一條生態經濟社會和諧共進的科學發展之路,一定會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