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9月8日訊 『首先做自我介紹,我們是齊齊哈爾大學的學生,請告訴我,我的語速你是否能適合?我們聊一聊……』9月6日上午8時30分,記者在齊齊哈爾救助管理站,看到兩名受助者與六名小伙子面對面,接受他們對其展開的心理關愛。
記者與6名小伙子交談後了解到,他們是齊齊哈爾大學哲法學院社會工作081班的潘從坤、鮑國天、曹維文、馮磊、李其佳、吳振江,專程來到救助管理站,運用四年在大學裡面學到的知識,對受助人員展開專業的心理疏導。
齊齊哈爾救助管理站每年都要接待各種各樣的受助者,受助者不僅面臨生活的壓力,而且很多人還有嚴重的心理障礙。為了緩解受助人員的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齊齊哈爾救助管理站自2005年開始,特設立了社工實習基地,專門對受助者進行心理關愛。
潘從坤首先與受助人員李維本展開了對話,李維本非常靦腆,每回答一個問題,都要把頭埋在胸前,小聲說話。他告訴潘從坤,他今年47歲,家在哈爾濱,曾結過婚,可是妻子和兒子都離開了人世。
『那你現在想不想回家?這裡的工作人員會幫助你找到家。』潘從坤了解了李維本的一些情況後,與他聊了起來。
李維本慢慢抬起頭,接受了潘從坤的目光,『不想回家,家裡沒有親人了。以前我曾做過糧食生意,可是賠了錢,沒有了錢也沒有了朋友,我回去乾嘛?』
『那你在這裡好不好?你想總待在救助站裡嗎?還是想找點事做,賺點錢?』潘從坤問道。
聽到這兒,李維本露出了笑容,又看了看周圍的人,不好意思地說:『這裡好,有飯吃,有衣服穿。但是如果有活兒我就乾。』
接下來,鮑國天、曹維文、馮磊、李其佳、吳振江一一對李維本展開了心理疏導。接受了學生們的心理疏導後,李維本越來越放松,能夠抬起頭說話,並且有問必答。
因為另一位受助人員智障,交流很困難,甚至很簡單的問題也答不上來,這讓潘從坤、鮑國天等學生犯了難。救助站的管理人員解釋道:『他叫信凡富,思維不清,沒法與人交流,所以我們為他找家特別難,一旦找到,我們就會幫忙把他送回家。』
第一次社會實踐,第一次身臨其境,第一次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六位大學生深有感觸。
鮑國天對記者說:『我們來救助站6天了,在這裡看到了身無分文的被拐騙婦女、衣衫襤褸的流浪兒童、為了騙取火車票撒潑的人員……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出忽我的意料。』
坐在鮑國天身旁的馮磊快言快語:『當初上大學,就想學社會工作這一行,以為只要有社會責任感和熱心就足夠了。可是我在實踐中發現,其實耐心和細心更重要。』
『讓受助者對我們信任是關鍵,以後在理論的靈活運用上,還要向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多學習。還要加強語言的溝通技能,針對不同的人員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大學生李其佳覺得這次『真刀真槍』的社會實踐讓他學到了不少『實戰』技巧。
齊齊哈爾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李鎖斌對記者說,『多數受救者的心理問題多,心理壓力大,這些大學生開展的心理關愛非常專業,我們准備讓他們培訓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把他們所學到的心理關愛的理論給我們講一講。下一步,我們准備讓大學生走上街頭,對受助者進行心理關愛,更好地發揮他們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展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