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華社]龍江捧起中國飯碗
2011-09-15 09:35: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鄒大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有人說,再美的畫不當飯吃,然而,北大倉這幅全景豐收圖畫卻實實在在地填滿了『中國飯碗』——連續兩年糧食總產穩定在千億斤以上、商品率在80%以上,僅今年的商品糧就可以為近2.9億國人提供一年的口糧。

  龍江熟,天下足,這是記者本次采訪最深刻的感受。通過為期近兩周、橫縱跨越龍江腹地4000多公裡的調研,各地豐收景象歷歷在目,我們見證著北大倉正用谷滿稻香向全國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黑龍江無愧『中華大糧倉』的稱號,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橕起了一片天,也讓通脹預期走高的市場價格吃了一顆『定心丸』。

  更讓人安心的是,這個省在千億斤產能工程上的長期性系統化構建,傳遞了讓穩產和增產成為一種常態的信號。如何為國家守好糧、盡量擺脫『靠天吃飯』的鉗制?黑土地選擇了一條正確的數字化現代大農業打牢基礎之路。在科學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產作物的同時,黑龍江在『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四大現代農業要素上精耕細作,通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和發展節水灌溉、提高大型農機覆蓋率貫穿『耕、種、管、收』全過程、普及水稻旱育稀植等大科技增產提效。

  尤為關鍵的是,通過掌握水利、科技、農機等優勢資源的墾區農場與相對落後的地方村鎮『場縣共建』,實現代耕、代種、代收以及承包經營等方式,從根源上改變了生產關系,實現了土地規模化經營,釋放糧食產能。從『散戶』到『大合作』,中國農業正經歷著一場歷史變革,而黑土地既是領航者,也是見證者。

  采訪中記者和許多同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把北大倉建成一個『現代農業特區』的緊迫性。許多種糧大戶都向記者反映,雖然今年大幅增收,但隨著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大家的增收空間被擠佔。同樣,農業大省黑龍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作為基礎性產品和社會穩定的核心要素,糧食的價格必須穩定在一個區間內,但從事農業生產的糧食主產區,在克服歷史欠賬的同時,如何加大在農田水利方面的投入,如何獲得更多的經濟附加值,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必須指出,國家從宏觀層面加大對商品糧主產區的政策保護和補償力度將成為『北大倉』持續穩產、增產的關鍵,而這也是記者和同行們將持續反映和關注的焦點。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