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新農村建設之花在這裡綻放——富裕牧場五年發展綜述
2011-09-23 16:01:37 來源:東北網  作者:解冬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3日訊 富裕牧場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富裕縣境內,幅員面積276平方公裡,隸屬於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齊齊哈爾管理局。現有耕地面積17.8萬畝,草原10.2萬畝,林地6.7萬畝,水面2.7萬畝,11個農業生產單位鑲嵌式分布在富裕縣城周圍。源遠流長的烏裕爾河水滋潤著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養育了漢、柯、蒙、滿、達等11個民族11300多人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東風為牧場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2006年以來,牧場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20字方針,按照『科學規劃、基礎先行、產業支橕、典型示范、整體推進』的思路,協調推進『四個文明』建設,營造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耳目一新的和諧氛圍,經濟社會呈現跨越式發展。

  生產發展—科學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經濟結構,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明顯加強

  近年來,牧場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按照『畜牧業富民、高效作物強場、旅游產業興城』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以高效作物為主種植業和以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加工為主的非國有經濟三條主線,並科學地將基層生產單位劃分為奶牛養殖區、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區、有機水稻開發區,推廣『一區一業、一隊一品』的發展模式,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牧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億元,人均純收入10950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211.35%和97.08%。12.2萬畝糧食作物總產6.8萬噸,2.7萬畝高效經濟作物平均畝效益達千元以上。奶牛存欄1.5萬頭,鮮奶總產4.9萬噸,建成標准化養殖小區6.4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新建住宅8萬平方米,改造危房1718戶,人均居住面積22平方米。城區道路硬化率66%,城鎮化率68%。廣播電視、通信、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生活寬裕—圍繞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注重改善民生,城鎮化建設越上新臺階

  實施大項目帶動、中小企業拉動、基地建設推動的發展戰略,為牧場經濟繁榮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五年累計實現招商引資額1.6億元,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4個,年利潤均達到百萬元以上。大項目帶動了非國有經濟蓬勃發展,全場個體工商戶達到140餘戶,建成千頭奶牛基地7個,萬只大鵝養殖基地8個,千畝西瓜、珠蔥和苗木基地11個,2010年實現非國有經濟總產值1.9億元,利潤9400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00.73%和144.66%。

  在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搭建職工致富平臺的同時,牧場把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需要的事情上。具體說,就是讓職工群眾走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吃上了放心水,用上了潔淨廁所,上學有補貼,就醫有保障,健身娛樂有場所,垃圾有處理,污水有處排。五年裡,牧場城鎮建設突破了建場以來的『五個零』。一是住宅樓建設實現『零』突破。建設住宅樓及新型住宅3萬平方米,整體搬遷居民點9個,拆除泥草房9.1萬平方米。二是道路硬化實現『零』突破。建設通村公路37.5公裡,硬化營區道路13.8公裡。三是改善醫療條件實現『零』突破。新建醫院綜合樓1200平方米,購置了現代化診療設備,就醫環境達到當地一流水平。同時,完成了1800平方米學生公寓、6000平方米教學樓和1200平方米檢法辦公樓的建設任務。四是公共設施建設實現『零』突破。場區及5個居民點建設了自來水網站,修建健身廣場5000平方米,安裝路燈320盞,建設了排污系統,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五是街、區綠化實現『零』突破。對綠化樹種全部更新,累計栽植綠化樹60多萬株,城鎮綠化率提高到35%。

  鄉風文明—挖掘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新型職工,牧場大地勁吹和諧文明之風

  牧場第二管理區即柯爾克孜民族村,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村落,也是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受傳統習俗影響,原來這個村的居民都住在分散的泥草房裡,條件十分簡陋。2006年以來,該村以開發民族特色旅游為核心,投資2000多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第一個柯族東遷紀念碑、第一個柯族民俗館、第一座瑪納斯史詩長廊、第一個設施完善的柯族村等四個省內『第一』。規劃的四個功能區初具規模,158戶民族兄弟結束了低矮昏暗的泥草房生活,1200多頭奶牛也全部住進了『公寓』。64棟新型住宅、硬化路面、標准化牛捨、瑪納斯史詩長廊、影壁牆、蒙古包、斡包、生態公園等特色景觀,吸引了省內外游客的關注。2010年,民族村被選入『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

  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民族村文化活動異常火爆。2008年,他們的節目登上了黑龍江電視臺《咱這也有文藝人》欄目;2009年,代表農墾總局參加了全省第四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2010年,他們的節目在牧場文化廣場演出上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創出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建設新農村的合力。

  在民族村的輻射帶動下,各管理區、作業區完善了文化活動場所,並實施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牧場每年都舉辦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及文化宣傳等各類培訓班,五年累計培訓近萬人次,群眾文化活動有聲有色,做新型職工的氛圍日益濃厚。

  通過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職工農閑時打牌、喝酒的陋習徹底消除了,一心想發展、謀發展、快發展的良好風氣逐步形成。如今,牧場大街小巷、村莊院落整潔乾淨,一排排綠樹、一簇簇鮮花,在和諧文明之風的沐浴下,無不昭示著新農村的嶄新變化。


 

 

  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著眼於『五化』建設,健全居民自治制度,場容區貌日新月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路怎麼建?文化室怎麼蓋?樹誰來種?錢從哪裡來?帶著這些問題,牧場多次組織人員外出參觀學習。深有感觸的民族村職工說:『實不相瞞,初時我們村還像生活在古代似的,都是黃泥路,坑坑窪窪,人畜糞便在門前堆了一地。』

  通過參觀學習,牧場以整治環境為切入點,著眼於淨化、綠化、美化、亮化和硬化建設,廣泛開展了以『三清三改』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和環境整治月活動,各區黨支部積極組織人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很快就籌到了啟動資金。慢慢地,牛圈、豬圈不見了,茅房變成了衛生公廁;硬化的街道、巷道上,蓋起了新瓦房,場、區都建起了綠色走廊、綠色城堡和綠色通道,走在路上可以感受到和煦日光和陣陣花香,非常愜意。

  近年來,根據環境建設的需要,場、區都配備了保潔員,並完善了居民自治制度。民族村將房前屋後劃分成衛生責任區和樹木管護區,由居民自治管理,由黨支部對各戶進行檢查打分,並將結果作為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和『五好家庭』的條件。養殖小區采取養殖戶輪流值班的辦法負責清理牛捨。同時,制定了《村容及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對功能區整體面貌及環境衛生分別設立專人管理。民族村黨支部書記書記翁成根常對人說:『我們村的職工看到有落葉、垃圾,都會主動打掃,無論男女老幼,個個都是保潔員。』2010年,牧場城管局根據省市相關條例,制定了《富裕牧場城鎮管理辦法》,並成立了建場以來首批街道居民委員會,公開招聘了8名居委會主任,居委會在宣傳法律和政策法規、引導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素質、強化街區衛生等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場容區貌的變化日新月異。

  創新理念—突出三項內容,整合三股力量,做到三個結合,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突出三項內容。一是突出抓好規劃這個前提。按照『優化生產生活條件、構建和諧牧場』的要求,統籌規劃,分期分批打造試點和樣板。二是突出抓好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目前,民族村已被列為省級示范管理區,第三管理區被列為省級試點管理區。三是突出抓好整治這個難題。拆除存有安全隱患、污染環境的破草房,做到通路、插綠、添景,同時,對民族村自然古樹、民居進行了嚴格的保護。

  整合三股力量。一是整合部門力量。成立了由相關部門組成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和涉農支農項目及資金的整合,集中力量推進新農村建設。二是整合群眾力量。加強對職工綜合素質的培訓,努力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知法紀的新型職工和新農村建設的優秀典型,營造人人奔小康的良好氛圍。三是整合社會力量。對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企業和個人給待遇、給政策、給榮譽,擴大其影響力,形成了支持新農村建設為榮、逃避社會責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

  注重三個結合。一是注重與培植產業相結合。牧場在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基礎上,把開發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使職工有資金、有實力投入新農村建設。二是注重與場縣共建相結合。打破與富裕縣的行政界限,開展多領域合作共建, 2010年,牧場實現農機跨區作業25萬畝,接診地方患者9000多人次,學校接納地方學生400餘名。三是注重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通過健全居民自治制度、衛生監督制度等,加強新農村的日常公共管理,形成全體居民共同保護環境、講究衛生的責任機制和約束機制,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始終保持新農村建設旺盛的生命力。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