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秋日,碧藍的天空下,通河縣一望無際的田野裡,彎了腰的金黃稻穗正等待收獲,近處收割機旁農民們盤算著今年的收成。
在烏鴉泡鎮聯合村李春玲家的水稻田裡,記者看到她們一家人正忙著收割水稻,往年拿著鐮刀彎腰割稻的李春玲用上了收割機。她告訴記者,她家新買的收割機,這大家伙一天就能收割75畝地,要靠人收割一天也就一畝多地,大機械省時又省力效果還特別好!說話間,收割機喇叭聲響了,倉滿了,一旁的拖拉機迅速跟上,將收割好的稻穗及時裝車。
李春玲家今年種了105畝水稻,2010年畝產達到550公斤,今年初步估計畝產增收50公斤,將達到600公斤,增收源自科技育苗。順地裡抓起一支稻穗,李春玲掂量著說:『你看看,這顆粒多飽滿。』
據了解,通河縣有農田180.2萬畝,其中水田120萬畝,人均佔有水田近10畝,居全國首位,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10年,該縣糧食總產達到12.9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011元。
近年來,通河縣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建設,超前謀劃部署增產增效措施,確保了糧食生產連續六年實現突破性增長,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保持了15%以上的增幅。這樣的增幅得益於該縣的三項措施。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打樣
2010年通河縣啟動實施了以太陽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水庫除險加固項目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工程14項,總投資達3億元以上,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橕。太陽溝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整合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發展項目、提水泵站工程和3.4公裡渡槽項目、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資金1.6億元,控制面積6.25萬畝,其中改善灌溉2.1萬畝,新增水田3.02萬畝。
通過強化水利工程,全縣水田可控面積達到60萬畝,保灌能力達45萬畝。發展大型農機合作社10個,大中型農機具保有量達2.1萬臺(套),總動力58.1萬千瓦時,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5%以上。加快了中低產田改造進程,累計改造中低產田35萬畝,改造面積實現增產15%以上。
水稻智能化育苗搶農時
通河縣突出實施早育早插、育壯秧插壯苗的科技攻關戰略,投資1100萬元建設全縣首個智能化育苗園區,今春為2000餘戶、11.2萬畝水田提供了優質秧苗和芽種。以此為牽動,全縣育秧大棚發展到3.2萬棟,大棚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水稻插秧比歷年提前10~15天,畝均增產達百斤以上。同步推廣測土配方面積60萬畝、前氮後移施肥技術35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0%以上。
政策扶持助豐產增收
按照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的總部署,通河縣結合縣域實際全面啟動實施了水稻高產創建工程。全縣旱改水擴稻10萬畝,水田發展到120萬畝;出臺了水稻育苗大棚補貼、深松整地補貼、芽種補貼、農機具補貼、高產獎勵等8項扶持政策,縣級年度政策性投入達1400多萬元,水稻高產攻關示范田發展到40萬畝,實現了20%以上的增產幅度。
加快推進高效農業發展,不斷提昇農業生產附加值。積極引進有機稻米加工龍頭2家,創建了崇古爾河有機稻米品牌,獲得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和有機水稻加工認證,發展有機水稻示范面積8600畝,可實現農民增收757萬元,邁出了由水稻大縣向水稻強縣轉變的堅實一步。
預計,2011年全縣糧食總產可達15.5億斤,比去年增產2.6億斤,實現糧食總產連續四年超億斤增長;農業增效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10000元,同比增長2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