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訊 隨著媒體頻頻曝光,『地溝油』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熱點。它不僅是百姓的恐慌之物,更是食品監管部門的一個尷尬。記者近日從市質監局、市質檢院了解到,針對『地溝油』檢測的國家標准遲遲沒有出臺,造成大量『地溝油』的終極裁定模棱兩可。
怎樣給擺上餐桌的『地溝油』下達判決?怎樣讓最後一道監管的防線堅強有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實驗,我市檢測部門找到了可替代的手段,可以給部分疑似『地溝油』下達判決。
普通方式難查『地溝油』
記者從市質檢院檢測了解到,目前我國食用油脂類的檢測標准只有『大豆油』的標准可以依據,這個標准的具體理化指標中,只有『酸價』等個別指標可判斷油是否變質、浸出物超標,而經過精加工的『地溝油』仍可能達到這幾項標准。
就此,市質檢院食品檢測中心張麗萍部長介紹:『這個標准是給用正規生產流程、單純糧食壓榨油產品制定的標准。而「地溝油」是廢油提取的,任何一種食物,任何一種添加劑,都可能是它的原料,僅僅做一、兩項指標是不能定論的,需要多個指標共同判斷,檢測成本很高,檢測流程很長,因此現行食用油標准無法判定「地溝油」的來源和所含物質。』
新方式裁定『地溝油』
為了不因標准的缺失、讓『地溝油』堂而皇之地逍遙法外,我市質監部門在積極想對策。
張部長介紹,目前送檢來的油類樣品,如果懷疑是『地溝油』,就依據『米糠油』的檢測標准來檢測。『這是一個飼料油的檢測標准,不是食用油。為了能給無標准的「地溝油」裁定,這也不失為一個沒有辦法中的好辦法。如果這種給人食用的油連飼料油的標准都達不到,就是非常不合格的了。所以這樣的油即便不能通過檢測來斷定它的具體成分,但也能通過這種手段裁定它是不能被人食用的油。執法部門可以此作為參考。』張部長透露,目前檢測部門已經通過這個辦法檢測出了一些這樣的樣品。
民間檢測方法可參考
前段時間,上海的一名中學生用凝結點方法檢出『地溝油』,被網友熱議傳播。
日前,來自衛生部的最新消息稱,從社會征集到的5種地溝油檢測方法都『特異性不強』,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哪些是『地溝油』,哪些是食用油,尚不能作為地溝油的有效判斷手段。張部長認為『這種民間的檢驗手段,可以作為一些判斷方法給予市民參考。但作為官方檢測部門,我們不能草率地將其作為標准。因為一個標准的出臺需要做大量的比較實驗,要涉及各種溫度、環境、樣品下的具體操作,纔能形成一個經得起檢驗的官方檢測標准,這是民間的檢測方法不能達到的。』
治理地溝油關鍵抓源頭
采訪中,幾位檢測人員向記者直言不諱地道出『地溝油』檢測的尷尬。他們說,現在社會對『地溝油』監管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檢測上,可這是最後一關,這個時候纔發現問題,為時已晚。這是被動的、無力的監管模式。規定的檢測項目不可能發現假冒偽劣,因為有限的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永遠趕不上犯罪分子造假的『創造力』。
『地溝油』的監管重在抓源頭,應在生產過程和懲罰力上出重拳,給生產者以致命打擊,這樣纔能讓它遠離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