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7日訊 又是一年豐收時。驅車行駛在『北大荒』一望無際的田野上,肥沃的黑土地向人們肆意地展示著成熟的魅力。
得益於國家實施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我省正經歷著一場從靠天吃飯到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農業生產大變革。
幸福之水到田邊
『原來等水四五天,現在用水一袋煙;種稻不用打井再扛?,坐在地頭幸福之水到田邊;省心省力又節本,稻谷質優又高產。』
這首順口溜真實地表達了重點項目區農民的切身感受。水利重點縣建設大幅提高了灌溉效率,田間供水從以往的3天時間縮短到1天時間,高效節水灌溉比例由原來的10%提高到現在的40%。
慶安縣安平村村民郭彥文種植了200多畝水稻。郭彥文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畝產500公斤左右,水渠修好後,插秧時間提前了一周,灌溉條件也大為改善,畝產就能達到600公斤左右。2010年,稻米的價格是2.8元/公斤,這樣其增產的純利就能達到每?4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平整增加的種植面積、稻米價格提高等因素影響,增收能到六七千元左右。
而這只是我省『小農水』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據省財政廳介紹,到目前為止,實現新增灌溉面積302.39萬畝,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363.61萬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57億公斤,年新增經濟作物產值3.5億元,受益人口123.97萬人,項目區農民年人均增收2138.81元。2011年22個第三批重點縣建設完成後,預計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130萬畝,新增水田灌溉面積80萬畝。
探索『小農水』建設新模式
2009年財政部、水利部在全國啟動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我省結合實際分旱田、水田兩類在省內推進,力圖以此為突破口,打通全省農田水利的『最後一公裡』。
省財政廳農業處有關人士介紹,水稻和玉米是黑龍江重要的糧食品種,直接決定了全省農業生產的大格局。我們在西部玉米主產區搞節水灌溉、節水農業,在東部、南部水稻主產區重點解決水田的支渠、田間的水利設施,用差異化的做法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水利問題。
我省水利基礎相對薄弱,農田灌溉率僅有27%,遠遠低於全國46%的平均水平,要補齊這塊短板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在財力緊張、支出剛性缺口大的情況下,經過集思廣益,我省確定了財政作為主體投入一塊、各項涉農資金整合一塊、農民投工投勞折合一塊、吸引社會資金籌措一塊、利用銀行貸款借助一塊的五路聚資工作思路,最大限度挖掘了資金潛力和使用效能。由於搭建了有效的資金整合平臺,各重點縣都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大力推進資金整合工作,不僅破解了一些涉農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限性,也放大了資金投入效應。
『富民井』星羅棋布
大慶市肇源縣是我省西南部風沙乾旱區,全縣旱田佔耕地面積的近80%。十年九春旱。2009年肇源縣被確定為第一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典型的旱田生產區如今大變模樣。
肇源縣民意鄉公營子村村民徐鎮江家有一處白色機井房。房上『2009年重點縣項目區民井12號』幾個紅色大字格外惹眼。走進機井房內,只見地面正中是個出水口,右側是水泵的電源開關。『這口井井深100米,水源很充足。今年莊稼長得好,多虧政府給修了「富民井」。機井房、水泵、管帶,所有設備加在一起成本5萬元,但我只花了一萬二,其餘的都是財政出的錢。我們再也不用為水發愁了。』徐鎮江邊說邊為記者演示,電源一開,水嘩嘩地往外流。
隨行的縣水務局局長王春來告訴記者,鄉親們把政府新修的機井親切地稱為『富民井』,像這樣的『富民井』肇源縣共有423眼。兩年間新修的這些井為全縣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7萬畝。
2009年、2010年兩年間,我省確定了這樣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44個,加上今年擬確定22個,重點縣總數將達到66個。據省財政廳介紹,2009年至2010年,44個重點縣新打機井10479眼,管道灌溉0.32萬畝,噴灌灌溉267萬畝,微灌灌溉8.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