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李芳蘭:北大荒上執著種糧
2011-11-22 09:53:23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劉福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當許多人紛紛賣地從事其他行業時,她卻一下子從家裡拿了14萬元,從棄地農戶手中購稻田買農具。她的想法很固執:當農民不種地,糧食怎麼辦?

  李芳蘭看著金燦燦的玉米。

  秋收時節,李芳蘭在北大荒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地裡張羅著收割玉米,看著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她掩不住笑意地告訴記者:過去人工收割玉米需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現在農場實行機械化收割,自己家的100畝玉米不到兩天時間就可以脫粒裝車。

  今年41歲的李芳蘭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興隆管局五九七農場第四管理區二十五作業站一名普通女工,年初,她家裡和管理區簽訂了承包合同,種植200畝水稻、45畝五味子、100畝玉米,眼下收割完的水稻已經裝袋等待好價錢銷售,五味子在農場飛機場跑道上晾曬。

  站在玉米地裡,李芳蘭一個勁兒地叮囑記者不要把自己家的真實收入說出去,但是按照往年的糧食收購價格,今年她家收入幾十萬元應該不是問題。

  1987年,年僅18歲的李芳蘭因父親病故高中沒畢業而中途輟學,開始了土裡刨金的農田生活。

  1992年,由於土地遭災,致使1993年土地難以發包,作業區采取部分減租的辦法動員職工承包土地。這年春天,剛結婚一年的李芳蘭家只有750元,丈夫不同意她承包土地,但倔強的李芳蘭向親朋好友籌夠了錢,交納1000元錢,承包了30畝地。夏天,她頂著烈日除草,在作業區機務大組上班的丈夫中耕管理,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當年她家種植的30畝大豆地純收入5000元。

  1997年,農場推廣紙筒育苗甜菜,李芳蘭又一次帶頭承包了30畝。春寒料峭的3月,她就開始忙活起來,清雪、篩土、扣棚、裝紙筒、點種子、澆水、苗床管理,一直到栽苗、施肥、中耕管理、收獲等十多道工序,她白天乾活,晚上拿出關於紙筒育苗甜菜的技術書籍學習。當年她的甜菜畝產達3500公斤,不僅掙了錢,而且還捧回了紅興隆新誼糖廠獎勵的24英寸長虹大彩電。

  第二年,她用掙到的錢買了一臺15馬力的四輪車,又借錢購回了播種機、鎮壓器等農機具,由種植30畝,擴大到了225畝,在種植甜菜的同時又增加了大豆種植。

  其實,李芳蘭種植糧食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2002年10月2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把即將收獲的150畝大豆捂在了地裡,2003年種植的300畝大豆又因打滅草藥再加之天氣乾旱差點造成絕產,兩年她損失了近10萬元。

  在實踐摸索中,李芳蘭越來越感到科技種糧的重要。她在農場工會參加了科技培訓班後,回家和丈夫商量從家裡僅有的幾萬元積蓄中拿出5萬多元購買了454機車以及四壟播種機、藥罐、旋耕機等,2004年春她又種植了500畝大豆,全部選用優良品種,並進行科學種植,精心管理,當年獲得了好效益。

  2006年,市場水稻價格持續下跌,農戶種植水稻已經不掙錢,許多種植戶紛紛賣地從事其他行業。可是,看著肥沃的黑土地,李芳蘭卻固執地認為:當農民不種地,糧食怎麼辦?

  李芳蘭一下子從家裡拿了14萬元,從放棄種地的農戶手中購買了225畝水稻田及種植水稻的全部農具,當時許多人都為她捏了一把汗。

  可喜的是2007年國家出臺糧食保護政策,水稻價格大幅上揚,李芳蘭種植的水稻最終獲得了豐厚的效益。

  李芳蘭種植糧食致富了,可是她家裡並沒有什麼變化,用她的話講,這幾年賺的錢都用在購買農機具上了,家裡的土地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李芳蘭在作業站還是工會兼職女工主任,她經常帶領姐妹們討論、學習種植新技術,作業區湧現了一批致富女能人,李芳蘭也多次被評為『巾幗致富標兵』、『三八紅旗手』、『種糧狀元』稱號。

  如今,富了的李芳蘭和丈夫去種地時都開著自己家的轎車,到了地裡,又駕駛不同的農機具,她已經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現代農民。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