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2月5日訊 這幾天,甘南縣興隆鄉向日葵種植戶王玉梅心情不錯,因為她今年種植的20畝向日葵喜獲豐收,不到一周,3000多斤優質瓜子銷售一空。『咱們守著洽洽,年年不愁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被譽為『中國向日葵之鄉』的甘南縣,還有青岡、拜泉等其他主產區,每年生產的優質向日葵,幾乎都被甘南、尚志從外埠招商引資來的企業收購,然後貼上『真心』、『洽洽』等外省的商標進入市場,剩餘的小部分又被『冠名』為內蒙古大瓜子進入小商小販手中。
難道我省的葵花品種不被市場接受嗎?其實並非如此。甘南縣向日葵研究所所長孫為民說,我省已經成功培育出了『甘葵一號』、『甘葵二號』等系列優質品種。幾年來,『甘葵一號』、『甘葵二號』累計推廣面積已達1500萬畝,佔東北及內蒙古種植市場的三分之二還多。但是,因為我省葵花產業鏈條不完善,缺少大型炒貨企業,並沒有在市場上打出品牌。
近年來,每到瓜子收獲時節,來自內蒙古、安徽的商人就齊聚甘南縣,僅十幾天的功夫,瓜子就被一搶而空。經加工後,我省的優質瓜子就被裝進了外省企業的口袋裡。安徽恰恰集團今年加工瓜子3萬噸,產值近10億元,幾乎用的全是我省的葵花子。
今年,甘南縣30萬畝葵花可創產值2.4億元。但在欣慰的同時,另一組數字又讓人備感苦澀:據孫所長介紹,今年甘南瓜子最高價一噸可賣到5000元,經企業加工後,市場零售價每公斤就要二十幾元,一公斤瓜子的毛利近20元。可見,多年來,我省的優質瓜子更多的利潤被外埠企業拿走,同時,被冠上外省標簽,我省葵花子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弱。
那麼,何時能用我們自家的瓜子加工出自家的產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像龍江大米一樣聲名遠揚,征服市場,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