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地產好豆芽挑戰毒豆芽 哈市企業投巨資辦廠生產放心豆芽
2011-12-23 08:20: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賈傑 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3日訊 近日,哈爾濱的王平和張建平這對『難兄難弟』經常一起合計:怎麼樣纔能生好咱的放心豆芽,讓老百姓吃得上?他倆是哈市首批『放心豆芽』生產商。雖然已運行了兩個多月,王平和張建平無奈地告訴記者,規范化生產的放心豆芽,現在還乾不過黑作坊的豆芽。他們希望並建議政府部門能扶持放心豆芽企業,加大對黑豆芽加工點打擊力度,讓放心豆芽早一天走進冰城百姓家。

  投巨資生產放心豆芽

  21日,在香坊區哈成路哈爾濱市綠原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平辦公室內,記者見到了金銀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平。他們正在一起商量豆芽企業下一步發展。據了解,二人的經歷有些相似,以前從事的工作都是與豆芽行業風馬牛不相及,之所以選擇生產放心豆芽,還是源於沈陽的『毒豆芽』事件。

  今年4月,張建平在網上看到沈陽追繳『毒豆芽』的報道,哈市相關部門也在清查黑作坊豆芽。於是他似乎看見了商機,他請專業公司對哈市豆芽市場進行了調研。兩個月後,張建平拿到一份調查報告,哈爾濱一天能消耗15萬斤豆芽。這時張建平決定從事正規豆芽生產,5月份開始建廠房、買設備、裝修,到相關部門辦理手續,共計花費了360多萬元。他購買了日生產量35噸的設備,可以滿足哈市豆芽市場一半的需求。但現實是他現在的產能不到5噸,哈市銷量不超過2噸,他打算投入500萬元的計劃,現在只能暫時擱淺。

  王平是在今年5月份看到央視播放一組關於生產放心豆芽的報道,給他很大啟發。國家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既然豆芽能機械化生產,豆芽行業到了重新洗牌的時期。王平堅信生產放心豆芽是一個好項目,為此他花了80多萬從青島一家豆芽機械廠進了5臺豆芽機械。租廠房、辦手續。在哈市工商部門辦理『金銀雅』豆芽公司,總共投入140萬元。

  『生產出放心豆芽,這中間交了很多學費。』王平告訴記者,原以為機器設備運到家,按著相關說明操作就可以,但由於北方與山東廠家的溫度、濕度等都有差異,生產出的豆芽質量不好,出現爛根。大批豆芽被扔掉了,讓人心疼。之後,又去廠家找技術人員指導,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試驗,8月初,王平生產出的豆芽他覺得質量可以了,就把豆芽樣品送到哈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做了質量檢驗鑒定,結果各項指標均符合無公害要求。

  正規軍打不過黑作坊

  為了讓生產出來的豆芽符合相關要求,張建平在生產環境和儀器設備上下了不少功夫。工廠既有更衣室又有化驗室,工人們都辦理了健康證,統一工裝。而且生產出來的豆芽還要經過黑龍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檢驗。可這些放心豆芽,竟然沒人買賬。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成本批發價每公斤1.20元到1.60元,毛利0.20元到0.60元間,去除人工、水電、取暖費等費用,純利潤等於零。

  冬季正是豆芽銷售旺季,可他們的豆芽生意卻不興旺。王平說,滿負荷生產,5臺機器每天能生產出10噸豆芽,但現在只開了1臺機器,一天僅生產2000多斤,多了也銷售不出去。除去11個工人開支、加上房租、水電、稅收,根本沒有錢掙。

  王平說,當初他們就想讓百姓吃上放心豆芽,結果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他的產品之所以打不開市場,主要原因是市民認可而經銷商不認可,關鍵就是豆芽價位打不過小作坊。王平說,一些小作坊生產的豆芽為了好看、生長快、產量大,需要加入去根劑、生長激素、抗生素等五六種添加劑,只需要兩三天時間,一斤豆子能生產出13斤豆芽。而規模化生產1斤綠豆最多出11斤豆芽。

  質量無保障的黑心豆芽大量存在,加上他們有價格優勢,這讓消費者根本無從辨別,使得市場出現了魚龍混雜的情況,原來豆芽經銷商和黑作坊積累起來的合作關系很牢固。王平承認,我們雖剛踏入豆芽這行,但放心豆芽一定能過百姓這關,但眼前還是困難些,在利益與放心面前,經銷商往往選擇前者。

  大慶批發商很識貨

  采訪期間,大慶新村九區批發市場張先生來張建平公司進貨,這次來他要2000多公斤水豆芽和黃豆芽。為何跑到哈市批發放心豆芽,張先生道出了他的苦衷。

  據張先生講,從1999年開始,他和自家幾個兄弟開始用所謂的『笨法』生豆芽。可是豆芽『嬌氣』,搞不好就爛。但為了讓豆芽不長根,還有個好『賣相』,他們都在裡面添加無根劑。因為使用無根劑後,豆芽的產量可以比原產量增加30% ,長度可以達到15~20厘米。而且使用無根劑催發的豆芽,胚軸長得又長又白又嫩,極少有胚根出現。加工乃至銷售,既無人檢測,又沒人監管,生產出的豆芽就是『毒豆芽』。

  由於『無根劑』又稱無根豆芽素,是一種能使豆芽細胞快速分裂的激素類農藥,對人體有致癌致畸作用,豆芽使用了的這種『無根綠豆芽素』,對人體非常有害。近日大慶警方端掉一個最大黑豆芽加工點,大慶市民少有人吃豆芽了。為了做生意,張先生說,他們大部分批發豆芽生意的都不敢自己再生豆芽了。

  10月份,張先生通過上網了解到,張建平這裡生產放心豆芽,於是前來考察。『到這裡一看,人家的生產環境和衛生條件都是一流的,而我們的加工環境簡直無法相比。』張先生講,雖然自己生的水豆芽每市斤掙0.40元,進貨掙0.20元。笨豆芽掙0.30元,進貨掙0.10元。但他心裡踏實多了。以前提心吊膽的日子過去了,今後他們想從食品安全角度去做生意,不再掙昧良心錢。

  張先生還說,大慶市場日銷豆芽供應量平時在1.2萬斤左右,春節會漲到三四萬斤。但如今他卻不敢多進貨,擔心賣不出去。

  市場九成豆芽來自黑作坊

  22日早,記者在哈市農貿市場發現,黃豆芽每市斤1元,綠豆芽每市斤2元。位於道外區16道街一處蔬菜經營點,擺著兩塑料袋豆芽,其中一個已經空了。店主說,這兩袋豆芽配著蔬菜賣,有時附近飯店就過來拿點。記者發現這裡的豆芽與放心豆芽相比,個頭、品相、粗壯程度大了一圈。

  在張建平的生產車間裡,他隨手給記者抓起一把豆芽,可以聞到一股豆腥味,吃起來口感也好。張建平說,豆芽生產經過檢驗、泡豆子、催芽、淋水、采收、水洗、再檢驗等工序,豆芽生長周期6天是最佳時間。他說,豆芽生產過程都有電腦控制,豆芽的長度、粗細都是經過光合作用而成,沒有經過人為地催熟。但由於是正規化生產,每項流程都要符合標准,所以生產成本大利潤空間小。目前,每市斤綠豆芽批發價要比黑作坊豆芽高出0.20元,以普通綠豆芽為例,小作坊生產的豆芽批發價每斤0.8元,而放心豆芽成本達到1元。再加上24小時保鮮,48小時保質期的制約,導致銷量上處於劣勢。

  另據張建平、王平介紹,通過市場調研發現,目前哈市豆芽市場日均供應量15萬斤左右,但至少有九成出自黑作坊。

  靠自救打開

  市場銷路

  造成放心豆芽企業沒有打開銷路的原因,不僅是豆芽黑作坊橫行,更與企業缺少營銷策略和市場研發有關。這是張建平和王平二人所悟出的道理。

  據張建平講,目前他和王平正在探索放心豆芽的出路,除市場上兩種普通的黃豆芽、綠豆芽外,他們的產品有6~7種,根據客戶的不同需要,可以生產出周期短的笨豆芽、無根豆芽等。但自己的豆芽真正推向市場的還很少,農貿市場幾乎是空白。現在市場上豆芽都是散包,放心豆芽與黑作坊豆芽消費者在區分上還不好辨別。為此,王平正在和南方一包裝商聯系,著手做一款無菌包裝的豆芽,這樣消費者就可以區分出豆芽的品牌。另外,他們還想在一些農貿市場爭取開專營店,打出自己品牌賣自己的菜。而這些舉措對於剛運行沒過百天的企業來說,道路還很漫長。

  現在他們的客戶都是一些大中型企業及高校食堂,可豆芽就是普通蔬菜,走高端客戶路線畢竟有限,他們的豆芽還想進到普通百姓家,但普通客戶市場的開拓還不樂觀。令人氣憤的是,一些豆芽經銷商聽說他們的豆芽質量好,也來進貨,但王平和張建平發現,很多經銷商並不是想真心賣放心豆芽,而是把放心豆芽和其他豆芽混著賣,來獲取更高利潤。

  哈市農委農產品監管處處長劉國洲表示,『金銀雅』和『綠原野』這兩家豆芽生產企業是今年剛剛注冊兩個多月的企業,走得是規模化、標准化、自動化的生產加工模式,產品經過了嚴格的檢驗程序,符合無公害要求,希望盡早走向百姓餐桌。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