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女子出生時被醫生判"死刑"奇跡存活 30萬字小說傾訴感恩
2012-01-08 07:20:26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8日訊 哈市殘疾女青年李卓琳出生時就被醫生判了“死刑”,是父母多年來親手喂到嘴邊的每一勺飯、每一口水讓她活下來,如今她已成家立業,時刻不忘以自己特別的方式表達感恩情,最近,她剛剛完成了3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爸爸媽媽我用8年寫成的書獻給你們

  1月5日10時許,在位於哈市道裡區經緯十道街上的一家小旅館裡,走進來兩位客人,他們要住店,店主李卓琳只好暫時停止寫作,起身離開電腦桌,又一次投入到工作中。

  她是開小旅館的,臨近春節,附近幾家旅館的客人都不多,但她家例外,好多都是回頭客。有生意做誰不樂和,可李卓琳卻希望這幾天客人來得不要太多,因為她想抽出更多的時間趕稿子、改稿子。她要修改一部30萬字的小說,在2012年新春之際,作為禮物,送給養育她28年的父母。李卓琳是一個不幸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不幸的是,她身患殘疾,幸運的是,她擁有天下最優秀的父母。是父母的愛,給予她幸福和健康。“我拿什麼表達感情的真諦?”於是,她用了近8年的時間,寫下這部自傳體的小說。

  小說講述了發生在李卓琳身上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已被她貼在博客上,有幸讀過的人都說,她寫的每一個宇都會刻在人們的心上,那是父愛母愛無疆,那是父愛母愛偉大,凝重,有力。

  被醫生判了“死刑”卻奇跡般活下來

  李卓琳今年28歲,是一位殘疾人。她的父母都是身體健康的人,包括雙方的長輩,也都不曾有過遺傳病史,怎料想,李卓琳卻雙腿不齊,行動能力較差,說話發音也不是很清楚。“我的命運啊!真是走進了無法預知的世界。”1984年6月13日的早晨,李卓琳降生了,但她竟然不會啼哭,醫生後來診斷她患有腦炎、顱內輕微出血、胯關節脫位等病癥,能夠存活的幾率很小,並慰解她的父母,“放棄這個小生命吧!即便搶救和治療,也只能活到20歲,而且很有可能終身癱瘓。”

  一晃28年過去了,“醫生預言”一直像烏雲一樣籠罩著這個家庭,現在,每當父母或是親人提起來,李卓琳就會笑哈哈地說,“你看,我還活著吧,而且我已經超出醫生預言的時間,多活了數年,還會有許多個數年在等著我呢!”

  如今的李卓琳,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丈夫疼她愛她,勤勞肯乾;她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在父母的幫助下,開辦一家小旅館,每天操持忙碌著店裡的一切,生意興隆,自食其力;她還有一項獨特的愛好,那就是寫作,生命中的感動她都要轉化成方塊字,然後數十遍地修改,一些文章也曾在報刊雜志上發表,雖然她只有小學文化,但讀過她文章的人都說,她的文字是心靈泉眼裡流淌出的清澈與甘甜。

  李卓琳稱自己已成為“女強人”,每天工作學習,吃喝玩樂,享受生活。不過她心裡最清楚,其實醫生的預言並非妄言,“是父母用心編織的愛,使我活了下來,使我的人生綻放精彩。”

  “我的父母曾對我講過,當年,他們曾斬釘截鐵地告訴醫生,只要能夠挽回我的生命,他們願意照顧我一輩子,永遠陪伴在我身邊,為我付出他們的全部。”


 

  為了照顧卓琳媽媽8年沒上班

  店裡又來客人啦,李卓琳慢慢挪動著她瘦小的身體,為客人登記、安排房間;又有客人要離開啦,李卓琳一刻不敢耽誤,馬上又去打掃房間,換洗床單被罩。她一身的殘疾,這項工作對她來說實在是太具挑戰性,不過勤能補拙,李卓琳說,“我乾活慢,但我會慢慢乾,小旅館裡的每一處暗角我每天都要拾掇好幾遍,很多回頭客就是相中我家乾淨整潔。是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養成勤勞、善於清潔的習慣。”

  李卓琳稱自己的母親為“女中豪傑”,因為至今為止,她還沒有接觸過比母親更剛強、更出色的女人……沒有母親,就沒有李卓琳的今天。

  “自從有了我,母親就像陷入了困境一樣,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工作,在家盡心盡力照顧我,整整8年多。患病期間,我幾乎不具備任何自理能力,即便到了三、四歲的時候,許多方面還依然只限於一個嬰孩的程度。為此,母親每天都要全方位照顧我的日常起居。許多年裡,我就是依賴於母親親手喂到我嘴邊的每一勺飯、每一口水活著。”

  “在我多次手術、住院期間,母親是唯一從始至終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人。不論黑夜還是白晝,每每睜開眼睛,都能見到母親那熟悉的身影和疲倦的目光。我已不記得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只是在照片上看到我的病床被醫療器具填充得滿滿的,我想象不出母親在醫院裡陪床的夜晚都是怎樣度過的?她睡在哪兒呢?”

  “母親最苦的日子總算過去了,這麼多年來,她實在是太辛苦了,可以說是被累傷了。現在的母親身體特別不好,每天回到家裡都十分疲憊,我真的很心疼她。她不單單為自己的女兒,付出了她的一切,也為很多很多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卻得到太少太少。”


 

   30萬字小說新年獻給父母表達感恩情

  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卓琳的病情一直很穩定,所以她有機會進入殘疾人的學校學習文化知識。雖然學歷很低,但是她很喜歡寫作。從2004年,她開始自傳體小說創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她說,這部小說是送給父母2012年的新年禮物。而卓琳也非常期待有朝一日她的小說能出版發行。

  記者:為什麼要通過寫小說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呢?

  卓琳:很多年前,我曾在一場音樂會上聽到《我能為你做些什麼》這首歌,就深深地記住了這個名字。我覺得這正是自己想要對父母說的,我好想問我的父母:“我能為您做些什麼?”我想對父母說,感謝您們把女兒帶到這個世界上,並且辛勤撫育女兒茁壯成長,是您們的關愛,給子女兒幸福和健康。衷心祝願爸爸媽媽健康、平安。寫作是我的愛好,我更想通過寫小說,表達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記者:在你的小說裡,也對時下一些現象進行評論,你怎樣看待80後和父母的關系。

  卓琳:在很多80後的意識裡,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都是天經地義的。而現代年輕人也越來越習慣於被父母無微不至地呵護著,習慣於從父母那裡無盡地索取,而且心安理得,但對於自己應給父母什麼樣的感情慰藉和回報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識。

  在采訪最後,卓琳說她想起了一句諺語,“母親給兒子東西時,兒子笑了;兒子給母親東西時,母親哭了。”母親哭了,是因為她無法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與子女水乳交融的感情共振,是因為孩子們缺乏對父母真切之愛的感情表達。

  快過年啦,每位兒女都要買禮物送給父母表達新年祝福,當父母收到禮物的那一刻,或許真的會應了那句諺語,他們的眼角將閃過晶瑩的淚光,不過,當你了解了卓琳,你就會明白,那是兒女們對父母感情的缺位。我們曾幾何時,會像她一樣去思考,拿什麼向父母表達感情的真諦?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