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立民生理念加強文化惠民
省政協委員、省文化廳廳長宋宏偉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標志著我國文化建設步入嶄新階段。省委十屆十八次全會作出實施文化建設“八大工程”的戰略部署,開啟了我省文化建設的新征程。
一、深化對文化作用的認識,樹立文化是民生新理念
文化是民生之題中應有之義。民生,是人民的生計。民生不僅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也涵蓋精神文化生活。強調文化民生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文化建設必須自覺做到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強調文化民生是構建和諧龍江、幸福龍江的客觀要求。一方面,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對豐富的文化生活更加期盼;另一方面,我省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推進文化民生有利於凝聚力量,振奮精神,平心順氣,維護穩定。
要牢固樹立這樣一種觀念,發展經濟是保民生,發展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是保民生,發展文化同樣是保民生,而且是很重要的民生。文化已經不再是娛樂、氛圍這麼單純,已提昇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層面。應讓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提昇幸福指數。
二、把握文化民生基本要求,推動文化民生科學發展
要把文化發展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圍繞文化民生來規劃和推進文化建設,讓文化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和落實在民生上。
(一)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發展願望出發,立足省情民情,重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優先保障人民群眾的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要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注重保障進城務工人員、下崗失業人員、低收入人群、殘障人群、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一方面,進一步明確政府在文化民生上的主體地位,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政府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納入民生保障工程。要完善文化支持政策,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的投入,投入增幅應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縮小文化投入與教育、衛生等領域投入的差距,縮小農村文化投入與城市文化投入的差距。涉及文化惠民的工程、項目和活動均應納入財政預算,給予優先保障。政府主導是保證文化民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要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把握群眾需求,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使文化真正發揮惠民的作用。
(三)堅持統籌城鄉,強化基層。我省的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群眾對文化的要求更為迫切。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堅持重心下移,政策傾斜,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纔、技術投向基層。要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城援鄉的聯動機制,實現共建共享、共同發展。
(四)堅持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構建文化民生多元格局。要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兩手抓、兩加強、兩促進”,形成文化兩輪驅動、雙翼齊飛的良好局面。我們提倡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但也應明確,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是不能削弱的。文化作為民生不能完全產業化、市場化。
三、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把文化惠民落在實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與民生最重要的結合點。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從全局角度出發,應加強包括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文化內容與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文化服務體系、人纔隊伍體系、經費投入保障體系、政策法規與指標考核評價體系等六個子體系建設。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設施是文化惠民的重要陣地。全力推進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立項建設省群眾藝術館新館、省數字圖書館等重點文化設施。結合北方劇場動遷,籌劃在開發商還建基礎上由省政府追加投資,建成現代化、多功能、綜合性、標志性的黑龍江大劇院。采取立項建設或資源配置等方式,籌劃建設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示館。推進市地級博物館、群眾藝術館、圖書館和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達標建設。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政策,推進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先行開展村文化室試點建設,待條件具備後開展村文化室的規模性建設。
(二)紮實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重點文化工程是文化惠民的重要載體。全面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鄉鄉建有文化站的目標。啟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重點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社會文化數據庫和優秀文化資源傳輸平臺,努力實現“進村入戶”和全覆蓋目標。推進數字圖書館建設,加強館藏特色文獻的數字化制作,拓展圖書館優秀數字資源傳輸渠道和服務平臺。開展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逐步實現電子閱覽全覆蓋,為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供綠色上網空間。積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申報創建工作,大力培育具有創新性、帶動性、導向性、科學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要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把這些重點文化工程和項目建設成為老百姓用得上、得實惠的精品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文藝產品是文化惠民的重要資源。要堅持精品與大眾相結合,高雅與通俗相結合,全面繁榮文藝創作生產。要深入推進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創新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演出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完善藝術精品創作生產的人纔體系、規劃體系和題材體系,推出更多具有龍江特色、龍江風格、龍江氣派,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要堅持正確導向,堅持藝術標准與面向市場、面向群眾相結合的原則,把群眾歡迎、專家評價和市場需要統一起來,避免將獲獎作為藝術創作生產的唯一取向和評價標准。要鼓勵和支持原創,越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越是具有龍江特色的作品,越能得到龍江人民的認可,越能夠走向全國,越能夠產生更大影響。要緊抓現實題材,引導作家、藝術家深入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精心創作反映群眾心聲的文藝作品。
(四)廣泛開展文化服務活動。公益性文化活動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平臺。主要抓好三件實事。一是博物館、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實現免費開放,這將使千萬以上人次的群眾直接受惠;二是開展好“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等大型主題系列文化活動,這將使數萬群眾參與活動,觀眾也將超過千萬人次;三是開展好“高雅藝術進校園”、“送歡笑到基層”活動,這將使莘莘學子、廣大基層群眾零距離享受豐碩的文化成果。我們還要創新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並使這些活動更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豐富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必將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貢獻。文化工作需要各方的支持,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也應關注我省的文化建設,建言獻策,共同推動龍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