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新春走基層】沐浴溫暖陽光
2012-02-08 08:39: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2月8日訊 以百姓立場品讀民生。伴著還未消散的年味,循著民生惠民的脈絡,本報地方新聞中心駐站記者入礦區、進社區,感受普通百姓的溫暖生活。

  《井下吃上熱乎飯》,大年初十,記者深入井下,和礦工一起品嘗班中餐,和著飯菜香,巷道中充滿了歡笑聲;《回遷樓裡的溫暖春節》,元旦剛剛搬進回遷新樓的齊齊哈爾市民魏東,只花了6萬多元就住上了舒適的新房,圓了多年的樓房夢;《今天動遷明天搬新家》,鶴崗棚改戶翟德平動遷之後無力租房,政府特事特辦,不用等原地新建住宅竣工,在其他已竣工小區調整出一套兩居室,及時將翟家安置;《握穩校車方向盤》,大慶市龍鳳區用責任和堅守為校車系緊“安全帶”,學生安全,家長放心;《礦工的幸福生活》,龍煤集團新安煤礦開拓區5502段班的礦工們,生活條件好了,腰包鼓了,乾起工作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氣;《“120”——架起綠色生命線》,七臺河“120”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衝在搶救生命的最前沿,在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與時間賽跑,和死神較量,架起了一道道綠色生命線。

  開心工作、快樂生活……早春的龍江縈繞幸福的感動;屋暖、心暖……百姓沐浴民生的溫暖陽光。

  記者孫偉民(左一)在井下和礦工們共進班中餐。梁永成攝

  火紅的燈籠掛起來,感染著記者姚建平(右一)和現場的每一個人。李賀攝

  記者李飛(左一)在大慶市龍鳳區校車承運公司采訪。汪浩洋攝

  記者謝平(左一)在翟德平家采訪。劉代光攝

  說到幸福生活,礦工兄弟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吳晶攝

  記者文天心(右二)在120急救車上采訪。孫鵬飛攝

  龍騰虎躍湧春潮——民生篇

  2月1日,大年初十。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城山礦。記者在礦黨委書記隋思進的陪同下走進東三采區一采煤工作面。

  入井前,一位工作人員給記者做了簡單的安全培訓:“不能帶手機、火機等物品,不能穿尼龍面料衣服。安全帽不能摘,注意頭上腳下。”

  先乘坐電梯,下到垂直600米的深度,又乘坐半個小時的人車,到達井下400米,再換乘人車。走了大約10分鍾,記者以為到了。“還要走1000米的坡路,就到了。”隋思進對井下的情況很熟悉。

  到達東三采區一采煤工作面,記者已是大汗淋漓。十多個工人正在緊張地忙碌著,這是601掘進隊在打切眼。隊長羅衍新告訴記者,采煤是個很復雜的過程,要先掘後采,掘進就是為采煤打開戰場的。從大年初六就開始上班了,5天時間已向前推進40米。

  聽說記者到井下來采訪,工人們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一位礦工說:“這兩年可別小看我們礦工,下井一個月掙個七八千是平常事,買車住樓的越來越多,我們礦還建了地下停車場呢。”

  聊著聊著到了開餐時間。入井前,他們特意為記者也准備了班中餐,據說這是城山礦的特色。5年前,礦裡為了讓礦工吃上可口飯菜,投入120萬元在全省煤炭行業中率先建起了員工營養超市,和大學校園裡的學生食堂差不多,引入競爭機制,20多家業主經營,刷卡消費。礦上每月給職工卡裡打200元費用。每天有近2000名員工刷卡就餐。

  由於掘進是動態作業,沒有固定的進餐點。就餐地點臨時選在一條乾淨、整潔的巷道內。大伙圍坐一圈,盒飯擺了一地。主食有饅頭、餅,菜有豆角燒土豆、炒茄絲、香腸、咸鴨蛋……色香味俱全,整條巷道內霎時充滿了飯菜香。邊吃邊嘮,和著飯菜香,巷道中充滿了歡笑聲。“果然不錯,飯菜都很香。”記者邊吃邊誇獎,和大伙一樣把笑意寫在了臉上。

  采區書記禚照民告訴記者,營養超市成立前,有的工人嫌麻煩不帶飯,只帶面包充飢,很多人犯了胃病。營養超市,解決了後顧之懮,工人們的乾勁更足了。

  生活上有保障,工資待遇逐步提高。這幾年,對於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的職工們來說可謂喜事連連。公司總經理郝福坤說,今年是雞西分公司開展的第十個“開拓掘進年”。過去9年的開拓掘進會戰,總進尺由2002年的13.2萬米,提高到2011年的27萬米。公司原煤產量連續6年保持每年以百萬噸的幅度遞增,高歌猛進的開拓掘進是最大的保障。

  記者感言

  工作安心日子順

  飄香的飯菜,朴實的語言,真誠的問候。記者結束礦井采訪,依然感受著一種溫暖。

  有人說礦工很苦,井下工人更苦。這兩年,記者多次到煤礦采訪,感覺到煤礦工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工作的條件越來越好,工人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一位礦領導說,前些年我省煤礦不景氣,最多時候30多個月不開工資。但我們挺過來了。龍煤集團近年來對職工的關心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實實在在落實到行動中,無論是乾部還是工人,受益者達百萬。

  龍煤安則龍江安,龍煤穩則龍江穩。此言不為過。

  回遷樓裡的溫暖春節

  2月4日,農歷正月十三,立春,室外天氣持續異常乾冷。

  踏著年味還未散去的喜氣,記者走進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江安街道新合社區,漂亮雅致的小區,讓人難以相信這裡就是全市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回遷安置小區。

  在81號樓7單元103室,元旦剛剛搬進回遷新樓的男主人魏東正在整理貨物,為自家已經開業一個月的“新緣超市”補充貨品。今年41歲的魏東說話有些靦腆,他告訴記者,原來住在北地號社區36平方米低矮潮濕的平房,全家人一直盼著能住上亮堂堂的樓房,可由於下崗多年,前幾年又因車禍右腿髕骨骨折,落下殘疾後生活一直過得緊緊巴巴。

  “現在好了,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我們住上了64平方米的回遷新樓房,按照差價總共纔補交了6萬多元,圓了我們一輩子的夢想。”在一旁收拾屋子的魏東的媳婦劉麗新快人快語,她告訴記者,今年這個春節過得很溫暖,再也不用過劈柴倒灰、四面漏風的苦日子了,除夕夜把公公婆婆一起接來過節,全家人做了10個菜,這叫十全十美啊!

  陪同采訪的新合社區主任金彥芳介紹,社區回遷居民大都是周邊工廠的下崗工人,貧困居民多、弱勢群體龐大。針對這一情況,社區從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問題入手,辦實事、解難題,設立專人收集用工信息,社區與30多個社會團體和100餘家用人單位開展長期合作,定期組織開展家政、月嫂、按摩、篆刻等技能培訓,年均安置下崗職工500多人次,使200多戶家庭擺脫了貧困。春節前,社區乾部帶領“學雷鋒小分隊”對社區貧困戶、低保戶進行走訪慰問,幫助他們買米買面,解決生活實際困難。同時,社區醫務人員還專門來到老黨員、殘疾人家庭進行免費義診,居民拍手稱快。

  結束采訪前,記者拿出剛剛買來的大紅燈籠,與魏東全家人一起掛起來,祝賀即將到來的元宵佳節。

  喜氣的大紅燈籠,映襯著張張幸福的笑臉。

  記者感言

  寒冬中暖流湧動

  齊齊哈爾市在棚改回遷房建設中,打破“小改小造”的習慣思維,實施高起點規劃,高層次布局,走出了一條和諧陽光拆遷的棚改回遷房建設之路。

  面對困難群體比重較大的棚戶區,全市堅持“依法陽光、和諧民主、惠民有情”相統一,做到“執行政策公開、補償結果公開、確認補償標准公開、工作人員身份公開、照顧對象確認程序公開、舉報和上訪渠道公開”六公開,征收拆遷置於陽光之下。

  惠民征收,有情拆遷,贏得廣大群眾的贊許。在回遷現場,閃現著一幕幕為困難戶捐款捐物、幫助孤寡老人免費搬家的感人畫面,寒冬裡湧動著一股股愛的暖流。

  握穩校車方向盤

  這裡是大慶市龍鳳區臥龍路,距離大慶市政府20多公裡。把記者讓進黑E55145宇通牌客車,給上暖風,幾分鍾時間,大年初九室外零下近20攝氏度的嚴寒一掃而空。看記者一邊搓著凍得不聽使喚的雙手,一邊甩著凍得寫不出字的碳素筆,高永峰調侃起來:“我的校車夏天打空調,冬天開暖風,學生可沒有遭這罪兒的。”

  高永峰是大慶市長遠運輸有限責任公司的駕駛員,駕齡10多年了。“我們開校車,安全第一。限速80公裡的路面,也就開個40公裡。更別說爭路搶行了。”

  大慶市龍鳳區下轄1個鎮5個街道,百姓居住分散,學生上學離家最遠的有40公裡路,如果乘坐公交車需要倒三回,每天往返耗時3個多小時,最讓家長揪心。2008年,區政府和全市最大的個體客運企業——大慶市長遠運輸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協議,以每年每車12.5萬元,租賃了該公司11臺宇通、金龍客車,每天往返於城區、城鄉結合部和村屯,免費接送400多名中小學生上下學。

  指著駕駛室裡由省公安廳、教育廳監制的校車標識,聞訊趕來的龍鳳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啟河介紹,區政府、教育和公安交警部門、學校都設立了專門的校車安全機構,層層簽訂交通安全責任書、司機保證書、安全協議書,每輛校車都建立了安全檔案、日報臺賬。學校為每臺校車指定一名老師任安全管理員,杜絕行車途中學生打鬧等不安全行為。

  “校車車況有保障嗎?”接過記者的提問,長遠公司負責人夏吉友很自信:“每年有區政府130多萬元租金作保障,光去年我們就更新了6臺校車。保證每臺校車每日一查、三日一小檢、七日一大檢。”說話間,一輛貼著“安全稽查”標識的轎車在校車旁停下,夏吉友隨即補充:“這是我們專配的安全稽查,每天隨時抽查校車,確保校車安全萬無一失。”

  雖然沒有聽到學生家長的心聲,但龍鳳區教育部門、校車承運企業負責人和駕駛員說得好:“我們也是學生家長,校車安全了,我們也不再心懸了。”

  記者感言

  家長放心政府托底

  校車安全問題存在很多年了。反思校車事故,我們在觸目驚心之餘,僅僅發出怒吼還不夠。只有加大教育投入、讓校車真正安全起來,纔算找到了治本之策。

  采訪中,龍鳳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多年之前,龍鳳區政府就在尋找根治校車安全難題的突破口,也試圖嘗試走其他途徑,但最終選擇,還是政府站到前臺,通過租賃專業運輸公司車輛,解決了學生上學交通問題。

  正是懷有責任感,龍鳳區政府纔會把校車安全解決到家長放心、政府托底的程度。

  今天動遷明天搬新家

  2月2日,記者在鶴崗市煤礦城市棚戶區改造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該市民族綠色家園小區居民翟德平家采訪。

  采訪之前,棚改辦的同志就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翟家,就是因為這一家充分體現了鶴崗棚改工作中的人性化原則。翟家由於經濟困難,在動遷之後無力租房,棚改辦沒有按照原計劃等原地新建住宅竣工,而是從其它已竣工小區調整出一套兩居室,及時將翟家安置。

  翟德平今年38歲,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走進翟家,記者看到室內的陳設簡單而整潔。

  雖然房子是“原生態”,但樣樣設施齊全。翟德平領著記者在各房間參觀,衛生潔具、廚房設備、室內門,雖然都是最簡單的,但一應俱全。翟德平高興地對記者說,“我是今天動遷,明天就搬新家。根本不用租房子過渡,政府考慮得太周到了。這房子真的是太好了,搬進來就能住,牆都不用刷。”“如果要裝修,最簡單的也要三四萬,我上哪兒弄這麼多的錢啊。”市棚改辦楊科長向記者介紹,原來的棚戶區居民,很多都像翟家一樣,“上樓”後沒有足夠的錢再裝修,所以,凡是新建用於安置棚改居民的樓房,市裡規定都要達到進戶就能入住的標准。

  據介紹, 2011年,全市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開工建設住宅121.5萬平方米,開工率達101.3%,位居全省前列;住宅建設竣工60萬平方米,佔計劃開工數的50%,超過省要求標准;2011年完成拆遷6034戶,完成計劃拆遷的120%。

  記者感言

  人文關懷顯民生本色

  鶴崗市在棚改過程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原則,如安置的“就近就便”、規劃選址的便民利民、配套設施的先行等等。特別是考慮到照顧棚戶區居民的實際經濟困難,對棚改居民購置新房實行“分段補差”,不超過一定面積基本不需要交錢,即使新增加的面積,其價格也遠遠低於目前鶴崗商品房的市場價格。正是有了種種人性化的政策和耐心細致的工作,鶴崗市的棚改工作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礦工的幸福生活

  “來,嘗嘗咱們的平安果!”1月31日,初九,記者一進龍煤集團新安煤礦開拓區5502段班前培訓室,段隊黨支部書記王永克就端著一盤水果遞到記者面前。

  “好,來個平安果!”

  “甜!”雖說吃過不少水果,但在煤礦生產一線的班前,吃到這樣一顆象征平安的苹果,還真是感覺格外爽口。

  裝潢一新的班前安全培訓室,31寸的液晶電視上正播放著礦裡自己制作的安全教育專題片。牆邊碼放著整整齊齊的箱子,除了各種水果,還有一箱一箱的飲料、鴨子以及各種肉罐頭。“這些是礦裡給咱們工人送的新春開工慰問品。”王永克的臉上笑成了一朵花。“這兩年礦裡效益好了,不光是過年,每逢過節,礦裡還為一線員工發大米、白面、豆油、雞蛋呢!”聊起去年的光景,大家興致都很高。

  為了使礦區員工能夠體面工作、快樂生活,近年來,新安煤礦黨委不斷深入開展惠民工程,使礦區環境日新月異。居民樓裡的聲控燈亮了,人行道路燈也更新改造了,礦區路面平整了,分戶供熱改造使礦區百姓度過了一個暖融融的冬天,修建健身廣場、實施亮化工程、擴大貧困幫扶力度……每一件事情都辦到了百姓的心窩裡。礦工的生活條件好了,腰包鼓了,乾起工作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氣。

  “去年,我們礦采掘工人年均工資達到了5.9萬元,比2010年增加了9500元呢!段隊裡好幾個工人都買了新房,把父母從農村老家接過來享福!”說到生活條件的改善,值班段長李在文非常激動,去年他剛在礦區附近的農場為父母購置了一套80平方米的樓房。

  李在文告訴記者,今年是掘進會戰年,礦裡已經下達了掘進任務,作為質量標准化明星段隊,他們要在新的一年裡創出更喜人的佳績。

  記者感言

  關注“平常事”

  新春走基層,感受的是變化。龍煤新安煤礦的工人們每天經歷的“平常事”,正是企業實施惠民工程的重要體現,它蘊藏著企業發展壯大的無限力量,也是礦工平安生產的動力和保障。在與礦工真誠交流中,分明感受到了他們對安全生產的信心。

  深入礦工生活,時刻關注和反映基層礦區抓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了解基層礦工對安全工作的期盼,反映他們的願望要求,纔能真正成為他們的知心人、貼心人。

  “120”——架起綠色生命線

  120急救電話,是老百姓心中的生命線。“120”人衝在搶救生命的最前沿,在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與時間賽跑,和死神較量,架起了一道道綠色生命線。

  2月2日,記者走進七臺河市“120”急救中心。

  18秒疾步上車,日均23次出車急救,24小時通宵待命……這就是“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每天的工作。

  反應快速,忙而不亂是他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9時38分02秒,“一線出車,快!”調度中心調度員吳丹的呼叫剛落,值班醫生於強一邊跑著衝向急救車,一邊喊其他人,記者也趕緊跟著上了車。電子記錄顯示,從接到指令到發車,只用了18秒。車子一路飛奔著來到新興區紅旗鎮,38歲的陳志因為春節期間飲酒過量,又娛樂過度而暈迷,急需轉至大醫院救治。雖然他的定點醫保單位是人民醫院,但考慮到他的病情,家屬最後還是聽從了於強的建議,就近醫治。

  院前急救重在“急”,能否及時給予病人有效的救治,是挽救生命的關鍵。七臺河市急救中心要求醫護人員從接到報診到出診時間控制在1分鍾之內。

  七臺河市急救中心在城區設立了3個分站急救網點,大大縮小了急救半徑,為患者爭取了更多的急救時間。

  新興區分站的辦公室設在簡陋的中醫院車庫內,雖然辦公條件艱苦,可是救護車卻十分高級。中心主任王群告訴記者,中心的所有救護車輛均裝備了GPS衛星定位系統、無線對講系統、血糖儀、心電圖機、呼吸機、心髒除顫監護儀、鏟式擔架、負壓夾板、脊柱板等急救設備、急救器材,車內急救藥品一應俱全,心梗、腦出血、電擊傷等患者的搶救在救護車內就可以進行,為搶救生命贏得了分分秒秒的寶貴時間,使該市急救死亡率大大降低。

  七臺河市出臺惠民政策,免收市內急救車輛裡程費,急救費用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近年來,急救中心的出診量逐年以30%左右的速度遞增。

  不斷增長的長途監護轉診業務是他們一大急救特色,至今已安全長途轉診1500餘例,危重患者行程近40多萬公裡,足跡遍布佳木斯、富錦、哈爾濱、吉林、北京、秦皇島等地。

  雖然,他們堅守的日子有點累,有點辛酸,可當他們面對那些鮮活的生命時,那些辛苦在他們眼裡又顯得微不足道了。

  記者感言

  用速度守護健康

  當重大事件發生時,事故現場總少不了他們忙碌的身影;當有人面臨生死考驗、生命垂危時,他們總是爭分奪秒與死神賽跑救人於水火;當勞累了一天的人們酣然入夢時,他們卻擦亮布滿血絲的雙眼,風一樣奔向生命呼救的地方。他們是120急救中心的綠衣天使。他們分秒必爭,守護著每一個患者的健康,他們是真正的履職盡責,是真正的無私奉獻,是真正的生命“保護神”。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