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新春走基層】老國企新希望新農民新追求
2012-02-09 09:37:0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魏林 喬霄 桑蕾 魏建華 張桂英 李播 張雨 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2月9日訊 老國企正點燃發展新希望,新型農民已駕起“生態航母”起航……正月裡的生產一線湧動著加快發展的春潮。日前,記者走進火熱的生產一線,在大項目建設的累累碩果中,在小微企業成長的喜悅中,真切感受黑龍江經濟加快發展的律動腳步。

  在老工業基地最大的改造項目建設現場,東輕與外國專家新春同奮戰。小微企業不甘示弱。一條腿裝著假肢的北方漢子老王,用5年時間把自己的小作坊發展成大公司;在老王的新廠房裡聽他講創業故事,感受小微企業融資的堅冰正在被打破。返鄉創業的王貴紅用“航母”比喻自己的公司,他那句“我做的是標准,打的是品牌”彰顯出當代新型農民的新追求。養豬大戶鄒殿軍正張羅著在鹽鹼地上新建一個規模更大、更加現代化的養豬場。2012年,龍江的新春從忙碌中開始……

  外國專家與東輕人共同奮戰在一線。

  記者和王貴紅面對面交流。

  老王向龍江銀行大慶讓胡路支行行長助理邢志英介紹企業的新變化。

  鄒殿軍站在新豬場的規劃圖前與記者展望未來。

  老牌國企 東輕與外國專家奮戰新春

  精彩片斷

  東輕的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項目不但是我省的“雙百工程”,也是老工業基地最大的改造項目。王學書滿懷希望地說:“東輕發展了50多年,2011年的淨利潤也不過2000多萬,這個項目建好後,利潤要翻十倍;這可是我們東輕的希望。2012年,東輕最大的願望就是項目竣工投產,目前我們已經接到了慕名而來的訂單。”

  大年初二,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的齊岩就開始忙活起來。因為公司裡來了一臺3950熱粗軋機設備,這個大家伙價值6億,體型龐大,號稱世界最先進,只要把參數輸入電腦,按個按鈕就能開始軋制鋁合金板材。

  說起來簡單,但是齊岩告訴記者說,雖然設備操作簡單,但維護起來卻不容易。“清一水”的都在電腦上進行參數檢測不說,全英文的操作需要時間掌握,更何況新設備上馬,都需要磨合、要全程跟蹤,所以最近這段時間齊岩和系統工程師站的許多同事們都在連軸轉,春節也只休了兩天年假。當大年初九記者見到這個年輕的小伙子時,他靦腆地笑著說:“沒什麼,這是廠裡的大事,大家都忙,我們已經上班8天了。聽說南線那邊初十土建就要開始,到時候事就更多了。”

  和系統工程師站一同奮戰的還有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兩位外國專家。在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裡,他們和東輕職工一起邊吃餃子,邊工作。這邊北線剛裝好3950熱粗軋機設備需要調試,那邊南線熱精軋機又要進行安裝。2012年的新春就這樣在忙碌中度過了。

  南線是板帶生產線,北線是寬板生產線。這兩條“線”共同構成了東輕投資40個億的“超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項目,而這個項目要在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這就是齊岩他們忙碌的原因——因為這裡是東輕的新希望。

  工程建設指揮部主任王學書告訴記者說:“中國是鋁業大國,但不是鋁業強國。東輕這個大項目完成之後,我國就可以自行生產可應用於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高端領域的鋁制板材,打破被美、法、德壟斷的局面,與世界級的鋁業公司拼一拼。而東輕也借此機會將觸手伸入高端領域,全線投產後可新增鋁合金板帶材19萬噸,新增銷售收入80億元,淨利潤2.4億元,上交稅金2.2億元。”

  記者手記

  新東輕新希望

  東輕,國家“一五”重點工程,建廠55年。大年初九,記者走在老廠區裡,處處可見紅磚建成的老廠房,時光似乎倏忽一下回溯到從前。惟有南北兩線的新式彩鋼板廠房讓人眼前一亮。長400多米,擁有六跨的廠房,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這裡沒有佳節,沒有休息日,有的只是一心乾好的項目,有的只是早日實現投產的心願。采訪時,齊岩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系統工程師站有十幾名同事,平均年齡三十歲。王學書也說,東輕目前正在打造自己的年輕骨乾團隊,新的設備進來後,這裡將是年輕人的戰場、年輕人的天下。40億元的超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項目,不僅點燃了東輕的希望,也點亮了年輕人的未來。

  而東輕的發展也並非只關乎自身:19萬噸鋁合金板帶材,意味著將有大於19萬噸的原材料采購、運輸和上億元的電力、天然氣的應用,還有1500名的人力需求。

  2012年的春天,一個正在發展、蓬勃向上的東輕正向我們走來。

  新型農民駕“生態航母”起航

  精彩片斷

  說起今年的打算,王貴紅掐著手指娓娓道來:“我的目標是出欄生態養殖‘小白牛’3000頭,生態養殖‘豬小記’2500頭;打造畝效益1萬美元的有機特菜種植基地,通過家庭溫室模式,實現1年十茬特菜生產……”

  大年初九,冒著零下17攝氏度的嚴寒,記者驅車來到哈爾濱市道裡區新農鎮前進村。一個二層高的玻璃外牆房子煞是醒目,那就是王貴紅的松森養殖有限公司總部辦公樓。

  王貴紅滿臉笑容把我們迎進門。走進屋裡,記者發現這裡更像是一個文化公司——木制地板,玻璃樓梯,時尚簡約的裝修,陽光透過落地窗戶和外面的玻璃外牆撒滿房間,一點養殖的影子都沒有。

  看出記者的疑惑,王貴紅說,公司的經營范圍已遠遠超過了養殖的范疇,我們做的是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圍繞雜交野豬和奶牛養殖兩個主業,從事生物飼料→生態養殖→寒地沼氣能源→有機肥生產→有機蔬菜、糧食、牧草種植→環保人居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開發。這個房子就是我們公司生態循環經濟成果的一個具體應用,它采用高科技的太陽能地源熱泵供暖,冬季一點煤兒都不用燒,屋裡保持十七八度的溫度沒問題。夏天則像室內裝了空調一樣。

  王貴紅是個地道的農村孩子。16歲因家中貧窮輟學到哈爾濱打工,建築工地是他成長的第一個舞臺。10年打拼,王貴紅告別了貧窮。“剛出來時就想多掙錢,後來有錢了,就開始琢磨實現人生價值。”2003年,王貴紅回到鄉下當起了現代牛倌,開始了松森生態農業的創業之旅。

  返鄉創業的王貴紅帶動了一批家鄉人致富。在奶牛專業合作社負責榨奶的馬春玲就是其中之一。4年前馬春玲將自家的10頭奶牛送到松森養殖場集中飼養,從此老日子過出了新滋味。她告訴記者,“把奶牛送到這裡集中飼養省老心了,牛捨、飼料、防疫、配種、生產啥事都不用自己操心,全是場裡統一供應管理,自己只需掏買飼料的錢,其他的一概不收費;牛奶統一回收,價格既穩定又比外邊散賣高。我在這兒負責榨奶,雖然辛苦點,天天得起大早,但一年下來有三四萬元的‘工資’吶!”馬春玲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她笑呵呵地說:“今年再買10頭奶牛,俺也擴大規模。”

  新農鎮後肖家村的種地“把式”李文廣去年也加入王貴紅的團隊,跟他合作種植有機粘玉米。他告訴記者,他共有300畝地,去年拿出53畝種有機玉米,以前的玉米按斤賣,現在按穗賣了,效益很不錯。

  王貴紅用“航母”來比喻自己的公司,他說,我做的是標准,打的是品牌。現在我們已經把有機種養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平臺搭建好了,經過多年創業,公司主打的“小白牛”、“豬小記”兩個品牌已於去年成功走向市場,配套組建的農林牧副新技術研究所、生物飼料廠、新能源公司、有機肥廠、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等9家子機構都已步入正軌。今年的任務就是擴大規模,吸引更多的人登上我們的“航母”,和我們一起發展。

  記者手記

  為現代新型農民喝彩

  在對王貴紅的采訪中,有個問題一直在記者腦海盤旋:他還算不算是農民?他是地道的農村孩子,農家出生,農村長大;但他的所作所為,已遠遠超出傳統農民的行為觀念。雖然他還以農民自居,但經過城鄉兩個生活環境的鍛造和自己的努力打拼,他已然成長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又為時代所需要的現代新型農民。

  讓人高興的是,“王貴紅式”的現代新型農民正在日益增多。采訪中哈爾濱市勞轉辦副主任張軍強告訴記者,自2009年我省啟動實施了農民創業培訓活動以來,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從516個發展到現在的3600個,農民企業家由7000個發展到3萬多個,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個體工商戶由1.1萬個發展到2萬個。

  這些走出來又返鄉創業的農民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團隊,雖然還是涉“農”,但方式和氣度已全然不同。正如王貴紅所說,當今時代,農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生產,而是市場,是從生產者到經營者、企業家甚至是行業領導者的角色轉變。對於土生土長的傳統農民來說,這種角色的轉變,著實令人喝彩。我們期待著,“王貴紅”式的新型農民越來越多。

  小微企業輸入“資金血液”活起來

  精彩片斷

  5年時間,老王打了一場漂亮仗:以前只有一個小作坊,如今資產已近500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老板。老王說,沒有龍江銀行的資金支持,把企業做大只能是白日夢。5年來,老王累計從龍江銀行貸款近3000萬元。

  1月31日,大年初九。在不時傳來的陣陣鞭炮聲中,記者來到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聆聽一個創業故事:在龍江銀行的支持下,殘疾人老王用5年時間把小作坊發展成大公司。

  老王叫王立新,一條腿裝著假肢的北方漢子。平時低調的老王,那一天卻非常高調,領記者參觀了他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德力戈爾工業開發區的新廠房:佔地18000平方米的酒廠,4個裝備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年生產能力3000噸;他的糧油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總計佔地28900平方米,年生產飼料4萬噸,年加工大豆3萬噸。

  老王說,眼前的這一切,5前年他想都不敢想。那時他只有一個破舊的小作坊,生產少量的飼料和豆油,小打小鬧,維持生計。

  “說是不敢想,但也忍不住做點‘白日夢’——要是手裡有資金,我也能將廠子做大。”說到這兒,老王不好意思地笑了。雖然只有中學文化,但老王很好學。已念完企業管理大專課程的老王,時常出去走走,見見世面,看人家都是咋整的。看得多了,老王認准一條道兒:必須擴大規模。

  2007年,主意已定的老王開始為一件事兒發愁:把企業做大,需200萬元,上哪整錢?

  去銀行貸款,走了幾家沒人給貸!老王著急:小企業貸款咋這麼難?最後,多次碰壁的老王抱著一線希望來到了龍江銀行大慶讓胡路支行,信貸員邢志英接待了他。老王沒想到,這小邢很有想法,跟他去過企業幾次後,聽了他的發展規劃,決定向行領導匯報,扶持他做大企業。

  現在已是龍江銀行大慶讓胡路支行行長助理的邢志英告訴記者,當時雖然決定扶持老王,但200萬元貸款是一個大數目。再加上當時老王抵押品不符合要求,沒擔保,沒賬目……邢志英跑前跑後,經過兩個星期的努力,老王的200萬元貸款纔下來。

  有了資金的老王如魚得水。他一下子進了兩條飼料生產線,年生產能力一下子達到上萬噸。他又聘請北京的專家,研制配方飼料。如今他的飼料幾乎壟斷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飼料市場,又遠銷到了山東和內蒙古自治區。

  飼料生意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了,老王又加大了豆油的生產力度。他通過銀行貸款,改進了豆油生產線,專門生產綠色冷榨非轉基因豆油。如今,他的豆油已成為我省著名品牌。

  有了銀行的支持,老王再也不擔心錢的問題。2009年他又買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蒙古酒廠,專門生產糧食酒。老王告訴記者:他2011年糧油銷售收入近4300萬元,創利稅1000萬元;白酒銷售收入1500萬元,創利稅500多萬元。

  記者手記

  難與不難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國家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斷推出新舉措,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但融資難的呼聲卻從未停過。

  中小企業融資為何難?沒有抵押物,沒有擔保公司擔保,財務制度不健全,辦貸的人力成本高,風險大……

  難不難?的確難。然而記者在新春走基層時卻聽到了另一種聲音:不難。在龍江銀行,信貸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小企業貸款額度從幾萬元到幾千萬元不等,涉及行業眾多,面對的難題一個都不少。但是作為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銀行,他們自認責無旁貸,必須創新思路解決。

  沒有抵押物,可以與擔保公司合作,為企業牽線搭橋解決問題;財務制度不健全,他們邀請專業人員,幫其建立;為了掌控風險,他們多方研究企業的成長性,再查企業誠信紀錄,看是否誠信經營。“只要你真正替企業著想,就會找到解決難題的辦法。”

  把“小”做大,把“小”做優,把“小”做強。正是恪守這一理念,目前,龍江銀行小企業貸款餘額已佔全行貸款的40.83%。難是相對的,重要的是,肯不肯俯下身子做真功夫。

  養豬大戶 再建一個現代化豬場

  精彩片斷

  展望日益做大的養豬事業,鄒殿軍躊躇滿志地告訴記者,即將新建的養豬場只是一期工程。他的理想是5年內建成一個生豬存欄達到50萬頭、完全現代化的大型養豬場。

  1月31日,正月初九,年味尚濃,記者來到肇東市海城鄉北山村養豬大戶鄒殿軍家采訪。

  鄒殿軍的辦公室桌椅整齊、窗明幾淨。辦公桌上放著一本“現代化設備采購規劃書”,電腦開著,他正在很投入地工作著。鄒殿軍告訴記者:“剛剛接待了兩位來自廣東的畜牧設備銷售商。”

  1999年就開始養豬的鄒殿軍,2004年創建了黑龍江盛源種豬場。如今,這個生豬存欄1.6萬頭、年出欄商品豬2.8萬頭的養豬場已越來越顯局促。這兩天,他正張羅著新建一個規模更大、更加現代化的養豬場。“一直忙著備料。已買了200多萬塊磚、1萬立方米的沙子和5000立方米的石頭。今年3月,新豬場將開工建設,年底投產。新建的養豬場選址在一片廢棄的鹽鹼地,遠離居民區。養豬場佔地面積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其中將建設40棟現代化的豬捨。在那裡養豬將全部實現自動化,即自動控溫、自動給料、自動清糞等。新豬場建成後生豬存欄可達2.6萬頭,年出欄商品豬5萬頭,預計產值將達到億元。”

  在養豬行業摸爬滾打了12年的鄒殿軍積累了一本自己的生意經。他說,養豬必須以量取勝,只有成規模纔有效益。規模大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抗風險能力強。

  在建設新豬場的同時,鄒殿軍也在積極著手改造舊豬場。采訪時,正在豬捨裡忙碌的鄒殿軍的妻子崔金蓮告訴記者,2月底,這個舊豬場就要安裝一套自動化的給料設備,既節省人力成本,又能實現科學喂養。

  鄒殿軍還盤算新建一個配套的飼料廠。現在飼料廠的廠房已經建成了,正在研究采購飼料生產設備。飼料廠建成後一年能生產飼料2.5萬噸,不僅能保證豬場自用,還能外銷,增加收入。

  “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這句話意喻養殖業的風險之高。鄒殿軍說,養豬多年,他一直如履薄冰,無論豬捨的環境、飼料的選擇、豬的防疫保健都堅持標准化,科學管理,不敢有一絲松懈。只有這樣纔能保證豬的品質,將養豬業做長久。

  由於豬捨的防疫標准特別高,進入豬捨需要經過嚴格的消毒程序,因此記者未能有機會進入拍照,只隔著玻璃窗看到了那些活蹦亂跳的豬。

  記者手記

  讓傳統養豬業

  插上現代化翅膀

  豬糧安天下,生豬養殖業的興衰成敗事關民生大事。

  走進鄒殿軍的養豬場,有喜悅。

  鄒殿軍的養豬場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它令人欣喜地看到,傳統的畜牧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專業化養殖小區日益崛起,成為現代養殖業的主流。

  離開鄒殿軍的養豬場,有思考。

  近幾年生豬價格頻繁的大起大落,折射出小而散的傳統養豬方式的落後。只有生豬養殖由傳統轉向現代,實現規模化、標准化、專業化,纔能使豬價保持平穩,纔不會出現“豬貴傷民”、“豬賤傷農”的狀況,纔能確保我省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傳統的養豬業只有插上現代化的翅膀纔能騰飛。

  當然,生豬養殖實現現代化轉型需要資金、土地和技術等支橕。因此,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支橕作用,加大政策、技術、資金的扶持力度,纔能促進散養加快退出步伐,推動更多的“鄒殿軍”出現。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