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訊 正月十五這天,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田園種植養殖場場長田鳳桐纔結清去年賬單,5000畝稻花香大米以每斤5元的價格全部銷出,比當地普通大米貴了近一倍,扣除成本純收入200多萬元。田鳳桐告訴記者,他這兩年花在五常農民劉士凱兄弟身上的20萬元技術顧問費,一分一厘都沒浪費。
田鳳桐與劉士凱三年前結識成為朋友。2009年12月,五常市民樂鄉三家子水稻專業戶劉士凱,送給遠在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田鳳桐兩箱『稻花香』大米。老田頭一次聞到這樣的米香味,盛出米飯連菜也沒加,就乾吃了一碗。這頓大米飯,讓老田突發奇想,民樂的河套地能種『稻花香』,他的養殖場也在河套地裡,不也能種嗎?田鳳桐放下筷子立刻上網,纔知道『稻花香』水稻品種對環境十分挑剔,『年積溫要達到2700℃,土壤PH值小於或等於7』,省內一些地區試種過,結果都『水土不服』。
不久,田鳳桐到省農科院辦事,看到一張全省常年積溫分布圖,自己的『種養殖場』正好處於第一積溫帶上,積溫甚至比五常還高點兒。如果土壤再符合標准不就可以種『稻花香』了嗎?田鳳桐取些土樣趕到五常『稻花香』主產區民樂鄉,劉士凱找人進行了檢測,發現這些土壤PH值正好達標。田鳳桐興奮地對劉士凱說:『我琢磨好長時間,這回要試種「稻花香」。』劉士凱說:『你種吧,我可以幫你。』田鳳桐說:『咱哥們情是情,錢是錢,你給我當顧問,一年工資5萬元。』劉士凱說:『我一個人怕照顧不過來。』田鳳桐說:『你把弟弟劉士臣也帶上。』
劉士凱兄弟把民樂水稻種植技術原原本本地端到田園種養殖場。從浸種、育苗、插秧、灌水、施肥等生產環節技術,都列在指揮單上,傳授田鳳桐和種養殖場職工技術非常細。2010年秋天,田鳳桐的上千畝『稻花香』獲得豐收。他迫不及待地磨出一袋大米,請大家品嘗,米香四溢令人贊不絕口。2011年,田園種養殖場『稻花香』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田鳳桐說,明年他的『稻花香』將種植到1萬畝。那時,萬畝河套地將是稻浪滾滾,稻花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