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訊 2011年,伊春市新農村建設抓住轉段契機,采取新方式,擴大新成果。
一是構建星級村場示范體系。根據縣域、區轄農村和林場所不同類型,精選市級示范點,共向省申報三星級以上村和林場所81個,其中五星級8個、四星級22個,在此基礎上經市級初審和省級復審,又申報新農村建設省級專項資金以獎代投四星、五星級村場18個,形成了層次和特色分明的星級示范體系。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指導各地按照城鄉統籌、適度規模、便於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高標准編制示范村場建設規劃,嚴格按照規劃建設,申報的以獎代投四星、五星級村場,已全部完成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二是調整新農村建設布局。根據伊春特點撤並自然屯,壯大中心村,發展小城鎮”。對城鎮(鄉)周邊村實行並村進鎮,與城鎮同步規劃建設,建設農民社區,對嘉蔭縣、鐵力市、西林區等地6個城鎮(鄉)周邊村采取了這種方式;對分散的村民組(屯)實行並屯入村;堅持以強帶弱,在合理范圍內對相鄰的村合並建設,做大中心村,全市共建設中心村26個,撤並自然屯22個,吸納分散村民組(屯)50個、人口12132人;對與保留的中心林場相鄰的村實行村場合建,共同規劃建設,已實施村場合建2個;抓住林區棚戶區改造的機遇加快林場所撤並,集中力量建設高標准中心林場所,共撤並林場所29個。
三是加快農村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建設。投入扶貧開發資金569.5萬元,其中爭取省財政資金187萬元,整合其它資金382.5萬元,扶持貧困農民新建食用菌生產廠房三棟1035平方米,發展黑木耳400萬袋;打水源井14眼,架設線路11.5公裡,旱改水150公頃;新建綜合活動室220平方米,購置了醫療、體育器材和3000餘冊圖書;新建村內白色路面7.2公裡;村內綠化植樹1300餘棵,荒山植樹200畝,4個第五批省級整村推進重點貧困村全部脫貧。加快開發農村新能源,建成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項目8個、大中型沼氣工程5個,鄉村配套服務項目2個,實施“一池三建”項目8個,全市大中型沼氣工程項目年均產氣量48.5萬立方米,鄉村服務網點平均覆蓋農戶271.5家。
四是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整合農業生產、農村道路建設、泥草房改造、棚戶區改造、水利建設、土地整理、教育衛生等資金,建立和完善地方財政、林業財務獎補資金制度,引進戰略投資者建設新農村,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了新農村建設投入合力。今年全市共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37957.43萬元,其中市級財政直接投入103.73萬元,縣(市)、區、局投入19138.8萬元,鄉鎮、村投入893.5萬元(三項合計20136.03萬元),農民自籌和投資投勞4483.4萬元,通過市場機制投入13338萬元。五是高標准高投入加快示范點建設。鐵力局馬永順林場一期工程投資1億元,建成現代商業區、餐飲服務區、職工住宅區、家庭旅館別墅區並開始使用。朗鄉局大手筆建設巴蘭河經營所,人均住宅面積達到35.2平方米,磚瓦化率、室內下水排放率、室內廁所普及率、場內場周綠化率、合作醫療參合率、網絡和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均達到100%。嘉蔭縣紅光鄉燎原村小滾溝屯搬遷新區工程一期投資3500萬元,建成1萬平方米每棟10—20戶別墅,農戶已開始入住;為向陽鄉茅蘭溝村一組41戶泥草房住戶在雪水溫村購買了住宅樓。鐵力市投資3100萬元,建成8棟住宅樓16200平方米,整合2個村民組204戶506人,同步建設示范社區1200平方米。伊春區引進北京永同昌集團,計劃投資100億元建設達沃斯小鎮,對東昇辦事處4個村進行統籌開發,已投入1億餘元用於項目前期工作,今年9月工程全面啟動;西林區把2個村農民住房改造統一納入城建規劃,對所佔耕地每畝補償2.1萬元,以原住房面積統一安置住宅樓,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耕地可自種可流轉,為60歲以上農民統一辦理養老保險,年輕農民介紹到工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