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文志。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全國政協委員趙雨森。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東北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孫曉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公共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駐我省委員紛紛表示,國家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信用體系,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李文志委員表示,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怵目驚心,“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爆炸西瓜”,就連某國內知名乳品企業的產品也被檢測出含有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給人民群眾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集中反映出我國公共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
趙雨森委員分析說,企業違法生產、加工食品,食品流通環節經營秩序不規范,新技術新資源的應用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隱患,食品安全標准體系滯後,檢測水平低等原因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的根本原因。
李文志委員認為,我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趨完善,食品安全還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切實擔負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責任,進一步加大食品衛生法宣傳力度,繼續采取各種措施,不斷鞏固和深化食品專項打假斗爭的成果,努力開創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采訪中,李文志、趙雨森等委員建議:
——加強食品安全法律建設和法制管理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國外食品安全法律標准的研究、消化,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法規、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多層式法律體系,探索和發展既和國際接軌,又符合國情的理論、方法和體系。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和管理體制
我們可借鑒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做法,針對我國國情來建立農業管理部門與食品工業管理部門合一,對農業和食品工業實行一體化管理的機構。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建立起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使我國食品安全邁上一個新臺階。在制度規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監管體制、征信制度、評價制度、披露制度、服務制度、獎懲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推進體制改革加強監督隊伍建設
為了保證衛生監督的公正,加大食品衛生監督的力度,改革衛生監督體制,集中原來分散的衛生監督職能,撤銷市、縣級衛生防疫站、公共衛生監督所、勞動衛生監察所,組建新的衛生監督所,承擔面向社會的綜合衛生監督執法任務。
——做好發展規劃,推動食品行業穩步發展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體系、食品安全預警和控制體系、食品安全監管和衛生監督體系三大目標以及具體指標,同時從經費、人員、組織、管理等方面落實目標實現的保障措施,為食品衛生監督工作明確工作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
——規范食品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深化
將整頓和規范食品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和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實施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對違反《食品衛生法》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坑害消費者的不法生產經營者堅決查處,有力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活動,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加強現有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依法加強權力監督,實施對食品安全的有效保護
各級人大作為地方最具權威的監督機構,依法實施法律監督和經濟工作監督,是憲法賦予的職權,應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果斷啟動監督程序,依法加強監督,及時發現、糾正和撤銷違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