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龍江現代大農業建設需國家政策『保?施肥』
2012-03-08 06:51:32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北京3月8日訊 (記者 孫曉銳) “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全國唯一的糧食總產和商品量雙第一省份”……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期間,駐我省委員在會場內外傳遞著龍江現代大農業喜人的發展成就。委員們對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沈甸甸的牽掛與期盼,也轉化為一紛紛交由大會的“農字頭”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張抗抗。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資金不足導致乾活之前“吃不飽”

  作為曾經的北大荒知青,張抗抗委員多年來一直關注我省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張抗抗委員表示,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國家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對於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意義尤為重大。目前,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我省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主要瓶頸。

  張抗抗委員說,多年來,黑龍江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在自身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不斷加大投入,把各種資源重點向糧食生產配置。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逐年提昇,卻去了很多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機會,各級財政普遍困難,綜合實力較弱。造成地方重糧抓糧的積極性尚未完全激活;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的缺乏致使西旱東澇成為我省農業生產的心腹之患;農業科技進步缺少發展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姜洪池。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姜洪池委員表示,由於化肥、農藥、農機等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勞動成本不斷提高,農民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投入的生產成本加大,無疑會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有所下降。

  “糧食儲備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目前,制約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和發展的因素仍然很多。”張宏偉委員舉例說明,以黑龍江優質水稻產區五常市的情況為例,五常市現有地方直屬糧庫11家,標准倉容量不到三分之一,有效倉容明顯不足,且部分糧庫存在著基礎設施陳舊、配套設施不全、維修改造投入不足等問題;特別是農戶儲糧條件差,缺乏科學的儲糧設施,技術方法比較落後,每年造成的產後耗損平均達到12%。

  加大投資確保龍江糧產“穩中求進”

  姜洪池、張抗抗等委員認為,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資具有拉動內需、穩定物價和維護糧食安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建議國家在政策設計、資金投入、項目擺放等方面給予黑龍江更大的支持,早日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化大農業。

  姜洪池委員建議,國家應選擇以黑龍江為代表的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的農業主產區為投入對象,針對現代農業的薄弱環節,加大對現代農業的財政支出力度。同時采取信貸支持、政策性保險支持、發展投資基金、建立農村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手段,促進現代農業產業昇級。

  張抗抗委員建議,建議國家加大良種自主培育研發投入,盡快改變一些主要農作物品種過度依賴國外的局面,保護農業生產安全和國內種業發展。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輻射帶動能力。在繼續完善現有農技推廣體系的同時,支持各地探索新的農技推廣模式,將農業大專學校和科研院所納入農業推廣網絡,使農業專家直接進入生產一線,實現教學、科研、推廣一體化。

全國政協委員張宏偉。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農村集體農地流轉制度改革好處多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要走規模化經營和科技振興的道路,目前農村普遍進行的關於農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探索已經開啟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大門。農村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出現了轉移勞動力和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張宏偉委員認為,盡管仍存在較多問題,邁出的步子也不夠大,但農地流轉制度改革效果已初步顯現。

  張宏偉委員建議,國家應制定鼓勵涉農企業介入農村集體農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政策,在商討土地流轉方式、流轉價格及補償方式時鼓勵創新,鼓勵包括土地入股和提供就業、社會保障等綜合性補償措施,使企業和農民的長遠利益都能得到應有保證;對於涉農企業介入農村集體農地流轉制度改革創新,國家應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優惠,以提高企業和農民雙方的積極性;延長農村集體農地承包期限和流轉期限,以利於制定和實施農村長遠的農業發展規劃;農村集體農地也像農村集體林地一樣頒發農地權證,切實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經濟利益。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