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北京3月9日訊 (記者 曹曦) “穩中求進”成為2012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調,也是代表們會上會下的高頻率詞匯。“對黑龍江落實穩中求進這個主基調的個人看法,就是要把高位求進、加快發展仍然作為黑龍江經濟工作的主旋律,咬定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十大重點產業’等戰略目標不放松,一以貫之地抓下去,走好龍江自己的發展之路。”全國人大代表、七臺河市委書記張憲軍的觀點更有代表性、突出性。
“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政府工作報告中高度凝練的一句話,給來自黑龍江的代表們打了一只強心劑。“黑龍江的發展態勢很好,但還需要國家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適當支持,還需要拉一把,推一下。”張憲軍代表建議國家增加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資金補助。他說,煤礦棚戶區改造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深受群眾擁護。七臺河市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核定的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佔地面積2291公頃,建築面積391萬平方米,居民戶數5.4萬,人口18.9萬,工程概算總投資64億元。其中國家、省補助資金12.69億元,目前到位4.8億元。工程已完成投資20億元,竣工面積105萬平方米,在建155萬平方米,還有131萬平方米即將開工建設。按照現行政策,中央只投資補助小區配套公建和基礎設施的50%,對居民住宅沒有補助,加上建材和用工漲價,地方配套資金難度非常大。七臺河市完成全部改造工程,總投資約需80億元,扣除國家和省補貼、政策減免和居民出資,地方政府需投資近50多億元,而全市2011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有20.4億元,很難承擔。同時,七臺河市的煤礦棚戶區還存在一個特殊的困難,就是煤礦棚戶區全部位於采煤沈陷區,拆除棚戶區騰空的土地幾乎沒有收益,所有棚改工程都要異地新建,征地拆遷增加費用約10億元。“懇請國家根據七臺河市的實際困難,增加資金補助額度,我們也將盡最大努力籌集資金,盡快讓棚戶區居民住上新房。”張憲軍說得很誠懇,也很期待。
作為資源型城市的市委書記,如何加快經濟轉型一直是張憲軍牽掛、思考的問題。他說,加快經濟轉型是關系資源型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大事,關系到百姓生存的飯碗。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支持力度,特別是2009年七臺河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以來,已累計得到國家5.59億元轉移支付和442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七臺河充分利用這筆資金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轉型產業園區、扶持轉型項目、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非煤產業佔全市經濟比重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城市轉型邁出了堅實步伐,乾部群眾也從心裡往外由衷地感謝黨和國家的支持政策。資源型城市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一般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七臺河市目前資源型產業佔工業增加值的87%,以每年非煤產業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計算,20年纔能與煤炭產業持平。建議國家保持這個好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在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扶持、轉型園區建設、非煤項目擺放、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動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名礦工的背後是千絲萬縷的親情,井下的一個人,井上的幾顆心,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如何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問題常常讓張憲軍睡不好覺。他說,黑龍江省四個煤炭城市中有地方煤礦676處,年產原煤3000萬噸,佔全省原煤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於地方煤礦絕大多數以開采國有大礦不能利用的邊角資源為主,加上建礦以來沒有得到國家投入,井型規模普遍較小,礦井標准化水平明顯低於國有大礦,安全生產條件也有較大差距。但這些地方煤礦多年來在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安置群眾就業、繳納稅收、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與國有大礦發揮著同樣的作用。他建議,國家對產業政策允許保留的地方煤礦,在應急救援裝備儲備、現代安全技措投入、瓦斯和水害治理、重大隱患整改、煤礦專業技術人纔和從業人員培訓等方面,應給予地方煤礦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這樣纔能更好地推動地方煤礦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