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殷殷代表心 最重民生情--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關注民生話題
2012-03-11 07:09:3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佳薇 蔣國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11日訊 讓孩子們肩頭的書包再輕一些,讓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心事再少一些,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讓我們的家園天更藍、水更清……連日來,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我省代表們最為熱議的話題。

  殷殷代表心,最重民生情。

  教育

  重視學生人格培養

  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很長的篇幅談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總理說教育寄托著人民的希望,關系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辦得更好。”來自我省教育戰線的張雅英代表聆聽報告後激動不已。

  張雅英代表結合工作實際提出建議,要積極著手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從教育的連續性、系統性,完整性、多樣性、科學性出發,堅持9年一貫制、12年一貫制學校,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關注學生五大支柱,教育他們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認知以及學會做人;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根本上解決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尤其要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重視人格培養;培訓培養引領教師由職業向專業發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衛生

  規范藥價虛高治理流通亂象

  徐秀玉代表說,規范藥品價格管理、“整治”藥品價格虛高問題,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手段。三點建議是:統一藥品名稱和價格;在藥品包裝上明示價格;嚴格審批制度,杜絕舊藥“高價復出”。她說,建議由專業機構統一基本藥品名稱、規格和價格,尤其是同一廠家生產的同一藥品更應實行全國統一藥名藥價。應在藥品包裝盒上注明價格,防止一藥多價。她分析說,遭遇“降價死”後,一些藥品還能“改頭換面”重新“活”過來,關鍵是藥品審批、監管過程存在漏洞。有關部門在藥品審批過程中要“守土有責”,杜絕降價藥品“高價復出”。

  “藥品的生產、定價、質量控制、流通、使用應受到國家的嚴格監管。”曹書傑代表指出,目前,我國藥品生產、定價、流通環節完全靠市場規律調節,國家計劃導向作用嚴重缺失。在藥品生產領域,同一種藥品往往有數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同時生產,各藥品品種質量參差不齊。而在藥品的流通領域,我國對藥品銷售企業資質認證的門檻過低,許多並不具備藥品營銷基礎條件的小公司甚至個體經營者都可以從事藥品銷售行業,加重了藥品流通領域的混亂。

  “將現有基本藥物制度推而廣之,推出一部針對藥品生產、銷售,涵蓋所有藥品品種的專門性法律,是解決現有藥品生產、定價、流通領域亂象的根本措施。”曹書傑代表建議,國家應盡快制定、出臺《藥品專賣法》,從立法層面全程規范所有藥物的生產、流通、定價、使用等環節,有效保障藥品安全,合理定價。

  環保

  讓生活垃圾資源化

  馮燕代表說,城市生活垃圾85%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如哈爾濱市每年產生生活垃圾120萬噸,其中可回收利用的資源約有12萬噸廢塑料、9.6萬噸廢紙、0.36萬噸廢鋼鐵和2.34萬噸碎玻璃,年可創產值約4.8億元。目前全國垃圾呈爆炸式增長,一年已達1.5億噸。建議國家相關部委聯合把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作為戰略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法規,探索形成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一是嚴格實施垃圾分類投放。二是明確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和權利,變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為依靠法律法規實現法制化管理。建立各類廢物回收制度和促進循環經濟的激勵制度。三是開放垃圾清運回收系統。垃圾清運車輛全面實現市場化運作,政府按清運量付費。地級以上城市要建設生活垃圾中轉站。四是對垃圾處理企業給予減免稅費等政策扶持。提高政府投資垃圾處理場的資金比例,增強企業自我生存能力,實現環保產業的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保障

  白發浪潮呼喚“社會化養老”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形勢緊迫而嚴峻。”王波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無懮慮地說。據介紹,截至201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5億人,佔總人口的13.7%,而我省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8.83萬人,佔總人口的8.32%,白發浪潮洶湧而來,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重。

  王波代表說,從“養兒防老”到“社會養老”已是必然趨勢,政府和社會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准備。她認為,盡管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各地區都在建立養老院及居家養老機構,但現行的養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完全適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還存在著配套法規、規章尚不完備,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尚不完善,老齡工作機制不規范,工作力量薄弱等諸多問題。

  她建議,開展社會化養老要因人而異,著手建立一個多元化、多層次,滿足不同人群養老需求的市場。政府應加速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尤其要加強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在社區層面普遍建立養老服務機構和場所,組建一支專業化、職業化與志願服務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同時,出臺針對“三無”老人、高齡老人、生活自理困難老人以及純老年人家庭人員等特殊老年人的居家養老補貼辦法和服務細則,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化為老服務的力度。

責任編輯:代崢